一个十四岁的少年,本应朝气蓬勃、眼里有光的年龄。却经常性的失眠,一到考试就闹肚子、发低烧,特别没有安全感。咨询过程中,这孩子声泪俱下:“我就是看着妈妈的脸色活着的,她高兴我就高兴,他不高兴,我就不敢高兴。可是我妈妈对我要求那么高,怎么看我都不顺眼,我怎么会开心?我妈妈那么在乎考试成绩,到了考试我怎么会不紧张!?”
孩子从妈妈的眼里看到了自己。作为妈妈,怎样的一面镜子才是最好的?有的妈妈是一面丑化孩子的镜子,孩子每次面对妈妈这面镜子就矮了一截,不敢直视、不敢面对自己。在我的咨询生涯中,最为极端的是遇到过一位女性的家里竟然没有一面镜子。结婚时的梳妆台是家里唯一的一面镜子,被她用一张报纸糊住了。她妈妈是一个极度贬低、极度否认孩子的母亲。可喜的是,随着咨询的展开,镜子面前的报纸揭开了。来访者慢慢脱下妈妈给买的老气的服饰,慢慢尝试打扮自己。
有些妈妈就是一面镜子,一面纯粹的镜子,客观地反馈,孩子可以从镜子里看到真实的自己。而有些妈妈是服装店里的那面镜子,孩子从镜子里看到了更加漂亮的自己,貌似更苗条了,人也更俊了。于是走在人群中自信、大方。
如果说,经典的精神分析理论提到的父母、孩子,那是三个人的心理学;客体关系则是聚焦母婴二人关系,被称之为两个人的心理学;而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聚焦自恋,那就是一个人的心理学。
有人评价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给了它至高的赞誉。认为如果没有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接续精神分析,它极有可能被人本主义、认知行为淹没。
镜像的自体客体指的是父母与孩子的互动过程中,对孩子有正向积极的回应,就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可爱的、有活力的,这种感觉会逐渐变成孩子自己对自己的接纳、尊重。我们经常说孩子可爱,除了从生物角度上看,物种繁衍的本能让人类的幼崽都显得呆萌可爱,吸引照看者的喜欢和看顾。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些人依然可爱,而有些人却让人生厌。背后早已没有没有生物学因素,造成这样的原因是亲子互动。父母爱孩子才会滋养孩子的可爱,父母讨厌孩子,孩子就会变得让人生厌。父母尊重孩子,孩子才会自重。

曾奇峰说,在两个人的关系中,一个人对另一人的态度,部分是由这个人教会的。比方说,极其自卑的人(源于他的力比多和攻击性无法向母亲投注,转而向内投注)会诱惑他人对其贬低否认。同样一些重复家暴模式的女性,会诱使丈夫对其施暴。她们最容易激惹丈夫施暴的一句话是:“你打我啊!你要是不敢打,你就不是男人!”
也就是说,父母想让孩子阳光、积极、向上,需要父母这面镜子的映射。孩子从父母的瞳孔里看到自己,形成自己。父母是否是一面好镜子,又取决于父母的自我成熟,如果父母成长过程中有太多不合理的被对待,他们就会下意识地让孩子重复体验自己当年的痛,从而强化亲子的链接。就像一面镜子自身有瑕疵,它就会丑化或者遮盖镜子面前的人。就像一个人想让别人体会她的痛有多痛,最残忍的方式就是让对方体验自己曾经的经历。“我让你感受一下看看!”
叶二娘是《天龙八部》中四大恶人之一,江湖人称“无恶不作”。因为叶二娘时不时就会盗取他人家的孩子把玩,等玩腻了再将其杀害,手段十分残忍。我看小说看到这段时,不寒而栗。叶二娘为什么热衷于抢别人的儿子?后来在少林群雄大会上揭晓了答案。原来,叶二娘正是虚竹的生母,玄慈方丈的情人。当年叶二娘怀孕后,为了保住玄慈的名声选择离开,准备独自抚养虚竹。结果孩子出生没多久就被萧远山给抢走,叶二娘思念儿子心切,被折磨得做出如此癫狂之举。小说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现实世界中也常有这样的轮回,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却重复折磨自己的儿媳妇,循环往复。让人感叹,女人何苦为难女人!
也就是说,作为父母,如果你想成为一面好的镜子,你就需要去除镜子里的杂质和瑕疵(需要自我成长)。不然,一面扭曲的镜子只会照见扭曲的孩子!

刘启辉,青岛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出版畅销书《学习好其实并不难》《其实你不懂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