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定》:总有一个世界是属于你的

作者: 珞历 | 来源:发表于2019-05-23 16:23 被阅读16次

    《约定》这本书放在办公室桌头半月有余,每日午休的时候捧着它啃读一段。

    也许是因为它所涉及的领域是我陌生的,所以这样的文字对我有很大的诱惑。

    致读者:我去过很多地方。我活过一些年头。现在,我把那些关于信守约定的故事,编述一集。每段叙述都从一幅图像开始,这些图像唤起了对相会之地的回忆。有些地方可能难以在地图上找到,另外一些或许可以。当然,所有这些地方,都曾为其他旅行者探访过。我希望,读者也会情不自禁地说:我以前来过这里…… ——约翰·伯格

    约翰·伯格情不自禁的一句“我以前来过这里”,触到了我的神经,我猛然想起张爱玲的那一句“原来你也在这里”,异曲同工之妙。

    这是一本很耐读的书,有24个短篇,每一篇有一张图片作引,引出约翰•伯格的人生思考和艺术探究,其中有回忆有纪实,如约而至的一个个故事,一幅幅画,人生或许就是这样一个个片段构成。

    穷尽人生之体验,思考人性的多种可能,同时为我铺成了一个殿堂级的艺术盛宴,或许它不华美却有思想,约翰•伯格用一个艺术家的视角帮我推开一扇扇门,有此足矣。

    约翰· 伯格(John Berger,1926-2017),英国艺术评论家、小说家、画家和诗人,还被誉为西方左翼浪漫精神的真正传人。伯格以画家身份开始其个人生涯,在英国伦敦办画展,教授绘画的同时为伦敦著名杂志《新政治家》撰稿,迅速成为英国颇具争议性的艺术批评家。

    这样的老人有魔力

    如何成为一个评论家,是我很想知道的,需要扎实的功底,约翰· 伯格就有!

    1972年,他的电视系列片《观看之道》在BBC播出,同时出版配套的图文册,遂成艺术批评的经典之作。而且他的小说《G》为他赢得了英国布克奖及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2008年,伯格凭借小说 《From A to X 》再次获得布克奖提名。2017年1月2日,在巴黎郊区的家中去世,享年90岁。

    从气质上看,伯格与苏珊·桑塔格颇为相似。又是苏珊·桑塔格,寒假刚刚读到苏珊·桑塔格的书,原来苏珊·桑塔格也尊崇并热爱约翰·伯格的作品,认为约翰· 伯格是为世间真正重要之事写作,而非随兴所至。

    顿时萌生一种使命感,年少时总觉得每个人来到这世间都不是偶然,特别是青春张扬恣意的十八九岁时,在平中那两棵银杏树下,我一直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上天厚爱于我,给予我健康的心肺支撑我长距离流连于绿茵场,同时给予我一颗敏感的心爱怜地观望这个世界,用文字写说内心的感触。难道我也有身负某种使命,我当时真这么想。

    约翰· 伯格如是,苏珊·桑塔格亦是,我也是。

    总有一个世界是属于我的,总有一片天地可以任我驰骋。

    约翰· 伯格的书,我只看过这一本,既然打开了这扇门,以后的一天天肯定会把他的作品好好一读。

    约翰· 伯格给人一种关注世界的使命感,同时还赋之以良心的紧迫性。

    海子说:“从明天起,我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

    诗人都有一颗敏感而锐利的心,有一颗关心世事,爱护人类的初衷。

    论诗意,约翰· 伯格或许稍逊一筹;但约翰· 伯格实实在在地关注公共价值,他是杰出的艺术家与思想者,也是最具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

    读完《约定》一书, 这些片言只读就是约翰·伯格的剪影,如同“安徒生的剪影”一样深深地刻在心里。

    《约定》一书的目录如下:

    文中每一篇视角都是不同的。

    第十四篇是《人猿剧场》颇为震撼,今日就分享它吧。

    《约定》:总有一个世界是属于你的

    人和动物到底有多远有多近,作者提到自己一生访问过许多动物园,也是他感到愉快的童年记忆之一。父亲带着他去巴塞尔动物园,分享彼此的快乐。

    “我很清楚,父亲的快乐主要建立在我的快乐基础之上。”这一句我特别认同,为人父母之后体会更甚,带着儿子去动物园,满眼满心都是孩子的快乐。我也喜欢动物园,但去过的动物园要极少,小儿正当识图认物的阶段,特别喜欢长颈鹿、熊猫和斑马,满世界地找寻它们,不管是在书里、玩具里还是在视频里见到它们都会兴奋地叫起来,

    “长颈鹿!长颈鹿!长颈鹿!”很开心雀跃的样子。

    见到窗花里的熊猫,就会叫道“熊猫!熊猫!熊猫!”

    我常常想 ,如果此时让他见到实物,他会是怎样的一个表情呢?

    《约定》:总有一个世界是属于你的

    约翰· 伯格和他的父亲坐在动物园的台阶上看着巴塞尔的观众,从蹒跚学步的孩童,到耆耆老者,动物园是一个老少皆宜的地方,他们就这样静静地坐着,任时间流逝。这是约翰· 伯格的不同之处,他既观察动物,也观察来观察动物的人。

    在这里,约翰· 伯格提到了一个关于猩猩的无言的剧目《韦尔泰》,既深情又梦幻,也提到死亡意识和永生的暗示。还提到人类的试图训练猩猩打破语言的壁垒,同时具备推理能力。在巴塞尔这是一个奇特的剧场,《人猿剧场》。这是一个演化的过程,也是一次神秘的实验。

    《约定》:总有一个世界是属于你的

    书中提到,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的全部形态构成了一个序列,一条存在之链,它始于简单之物,接着变得越来越复杂,力求达到完美的境界。

    1859年,当《物种起源》首次出版时,自然界为之一震,在当时看来进化论是骇人听闻的。达尔文论证了所有的动物物种皆由同一个原型演化而来,而且这一庞大而缓慢的演化过程,竟然只是通过某些偶然的突变而发生的,这些突变受到自然选择的眷顾,而自然选择遵循的是适者生存的原则。这一系列的意外,没有计划,没有目的,没有经验的积累 (达尔文驳斥了拉马克关于获得性状可以遗传的命题)。不过,达尔文的理论若要让人信服,其前提条件甚至更加令人震惊:必要的空虚时间的荒废,大约达到五亿年之年!

    我很喜欢《约定》这本书的翻译,这一段读起来挺顺心。

    广袤无垠的时间尺度,达尔文的思考是一个创造性的回应,也正是达尔文的悲哀,源于这一理论所牵涉的时间距离之寂寥,书中还提到波德莱尔的《厌烦》里的自我怀疑,还有让达尔文吓出一身冷汗的哺乳动物的眼睛。

    我不是达尔文主义的笃信者,约翰· 伯格应该也不是,他的思想是独立的,因此而引出了新达尔文主义,达尔文主义无疑是伟大的,但毕竟会有局限性,那么新达尔文主义是修正,从发展的眼光看,这种修正应该直到永远,真正的学说应该有不断发展的生命力。

    书中提到新达尔文主义和神创论的激烈争论,没有定论。

    “只有诗歌才能谈论诞生和起源,也许这才是客观的真理吧”,约翰· 伯格如是说。

    一个物种,如果不能保护自己的年轻一化,就无法生存下去,约翰· 伯格不断地自我追问。

    戏剧把往昔呈现在我们面前 ,在戏剧里,往事可以重演。每一次我们都期待着相同的约定:与无法从垮台中清醒过来的麦克白;与义无反顾的安提戈涅(Antigone)。每个夜晚,在剧院中,死于三千年前的安提戈涅都会说:“我将永远得到地下鬼魂的欢心,胜似讨凡人欢喜;因为我将永久躺在那里。”

    巴塞尔的人猿剧场一直在演绎,数十亿年的漫长岁月,演进的过程或多或少正像进化论者料想的那样,然而在时间之外,上帝仍然在创造这个宇宙。

    距离巴塞尔不远,沿着莱茵河上溯,十七世纪的德国医学博士,Angelus Silesius,就在此地的斯特拉斯堡学习,他曾写道:“无论是谁,在永恒之中度过一天以上,就和上帝所能达到的一样古老。”

    Silesius离开斯特拉斯堡,返回克拉科(Cracow)之后,又写道:“上帝仍然在创造这个世界。你觉得这很奇怪?你必须假定,在上帝那里,既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就像此时此地这样。”

    Sillesius的导师是Echardt,住在科隆,沿着莱茵河距离斯特拉斯堡更远的地方,在十三世纪时,他写道:“动物说出‘上帝’之时,上帝始为上帝。”

    我不理解的是,为什么一定要拿上帝说事儿呢,真正是被玩坏了,但最后一句我认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约定》:总有一个世界是属于你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aruz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