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圈子形成,圈内人与圈外人便在那形成的一瞬有了差别。
自称“圈”的是以爱好维系起来的一个基数不大的群体,多见于网上。我也曾因个人爱好进入过几个所谓的“圈子”,而感受是,待在里边,总有些不自在。当时也说不上原因。
从初中到高中,见识了各种圈子的同学,还有他们朋友圈的各种“圈内文化”。当作为一个圈外人再去旁观审视圈子时,我似乎有点明白了,这不自在的感觉从何而来。
圈子的本质是群体,但异于生活中地域、工作、年龄、性别所划分的群体,前者的组成带有更多的个人选择因素,而后者更像是被“强加”的。因此,在圈子这种群体形式中的人,会有更强的集体意识,表现在会更加盲目地维护自己所在的圈子。
当圈子行为受到外界质疑时,圈内人总是毫不犹豫站到圈外世界的对立面,对“世俗”加以批判,将圈子塑造成一片净土。而当这净土里有人做出“俗事”后,整个圈子又会相当一致地把门槛拔高,意在告诉外界:这些个“老鼠屎”,不属于这圈子。
于是乎每个圈子都能成为永恒宫殿,成为每个圈内人的“不夜城”。
可在圈外人眼里,是一次次不明所以的狂欢,是一个个激进的“红卫兵”。但也不敢作声,一旦触碰到圈子的奶酪,就会被要求“制冷”,被扣上“无知”高帽。直到真正被“强大的权力”“点名批评”后,圈子才起了内讧,他们互相指责对方玷污了“净土”,又不约而同地感叹道:相比刚来的时候,圈子风气越来越差。
尔后把自己择出,独善其身。
事实上,就像《乌合之众》所述,这是群众的劣根性,只是圈子这种形式,无意中将其放大了。当一个群体自发形成“圈子”时,注定会有无穷多的破事接踵而至,或是与舆论,或是在圈子本身。
置身圈外,方可“与世无争”。
2020.01.3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