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名人说了:
“人生有两种状态很要命 一种是自以为是 用鼻孔看人;
一种是坐叹呜咽,自困前途。”
那个名人叫 低头垦荒[破涕为笑]
我一直觉得,越写越开心,越写越有前途,钱途,越写越信手拈来,得心应手,出口成章才是写文的意义和终极之路。
与此背离的其它任何写作之路,比如强行锁你花了时间和心情的文字却不告诉你任何加锁的理由,比如心情沮丧,毫无心情,硬是要凑口水文一篇……等等,都是要不得的。
阅读和写作是硬币的两面。只有读的多才有机会写得好。
这一点从最近流行的,我到海岛开图书馆啥的作品里可以看出,无论是功成名就的名人作家,还是名不经传的编辑都是家中汗牛充栋,心中学富五车之士。
这从他们的言谈举止里,就能体现出来,他们引经据典,的确都是信口拈来。从托斯妥耶夫斯基,高尔基,到列夫托尔斯泰;从马克吐温到霍桑,费特曼……,甚至某本名著中的某段话,某首诗,一提到马上就可以朗朗上口的背诵下来,以佐证自己谈论的话题。
足见他们在“偶尔”写作之余,阅读是占据了更多内容的。甚至可能阅读能占到90%,写作可能只占到5%或更少。
这也很符合大家常说的冰山理论,能显露于外的写作内容, 是由极其巨大的海底冰山阅读内容所承载的。
所以,阅读要不能持续,写作也就无从谈起。
啥时候莫言啊,余华呀,天天在某书上发文以练笔,那我觉得这是有前途的,毕竟能让混迹于江湖的各色人等齐聚,毕竟是平台的光辉和力量所在。
但我感觉敢输出是好事,能输出是本事,可一味的输出,却没有持续的推进,改进,提高。就像一个打水漂的动作重复了一万遍,的确是功力深厚,但也的确是在打水漂,仅此而已。
某书里也有成名已久的作家这样说道:“与其你每天都写1篇,持续写了100篇,不如你写1篇,持续认真的修改100遍,来得有进步。否则,没有意义的把25岁的1天,再重复2万多天,不过是一个人在25岁就已经死了,只是到了75岁才埋葬,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而已。”
据此我查询了在简书之初的那个持续改进画画技能的作者,发现在她已经娴熟到可以出怎么画水彩画书籍为止,她早就停止了更新。
这不是她开始混吃等死了,而是她已经进入了人生的更好的状态了。
每个人眼中都有自己的哈姆雷特,有人张口闭口却提的是蒋干,他那神奇的脑回路竟然把哈姆雷特看作是蒋干。
这是另一个话题,呵呵。
哪一种哈姆雷特,都是读者自己的认识,一切都是为了写作者心中的意义而存在。
有时候冷静的旁观比热闹的当场更有意思,尤其是对丛林里冷峻的猎人来说。
太散了,谓之散文,而它的中心意思就是要么每天都写,要么不每天都写,只要能实现意义,手段和过程怎么样?其实就那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