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梓毅 1347
这个寒假,我在家里读了一本由著名作家沈从文撰写的中篇小说《边城》。看完这本小说后,书里面的情节让我颇有感触,不禁热泪纵横。
这部小说的经典之处在于其结尾“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这句话看似矛盾,但却十分耐人寻味。首先,来看看这部小说的内容梗概吧。在湘西小镇上生活着翠翠和她的爷爷,在一次端午节上,翠翠邂逅了二老,并从此爱上了他。不想在下一年二老的哥哥大老也爱上了翠翠,第三年。两兄弟决定向翠翠表白。他们用了唱山歌的方式来表达爱意,而翠翠也最终选择了二老。大老心灰意冷,便离开去做生意,没想半路被淹死了。二老心伤,也离开了。兄弟俩的父亲顺顺因大老之死而不愿让翠翠嫁给二老,而翠翠的爷爷在一场雷雨中去世了,翠翠便孤独地等待二老的回来。
《边城》的结尾是悲剧性的,那么二老又会不会回来呢?故事的后续会是什么呢?傩送不回来,翠翠继续等,直到终老,或者翠翠等不到要等的人嫁人了,再者就是傩送回来了,那么又会不会和翠翠在一起呢? 这就得让读者自己想象了这就是沈从文先生带给我们的他的边城,一座沉默的城,从开始到结束似乎都在隐忍着什么。翠翠就是这座成的化身,从恋上那个可以让她连做梦都能被他的歌带的很远的人开始,她就选择了沉默,虽然内心起伏不定,表面却始终如一。祖父在雷雨夜里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翠翠依旧无法摆脱母亲的命运,惟有等待。其实,作为读者,当然希望能有一个完好的结局,但是,悲伤的写作气氛一直在这部小说中挥之不去,这也实是沈从文先生的写作特点。《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小说。《边城》极力讴歌的传统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对于现代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物欲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在这些不良的社会背景下,由黑暗反映出来的,也只会是悲凉。说完社会背景后,再说由沈从文的个人思想性格引出这个结尾的缘由。《边城》成书于1931年,那正是沈从文爱情事业双丰收的季节。而沈从文来自风景秀美的湘西。玲珑剔透的山水孕育了他的才情,人性甜美的凤凰小城赋予他柔顺多情的个性。因此才有了《边城》里那个美丽的湘西,更有了沈从文对小说人物细腻的心理描写及诗画般的环境描写。而沈从文夫人张兆和则是小说中翠翠的原型,肤黝黑,相貌清秀。为了能更好的在小说中塑造翠翠这个人物,沈从文不惜把妻子的外形运用上去,不免在写作时情到深处。
其实,二老的归来与否并不重要,这部小说主要反映的是人的本性的神性一面,那时候的中国,人多是冷酷、自私、贪婪的,但却在湘西这个并不富裕的地方,人多是淳朴、善良的《边城》给我们的是贴近自然,人们多饱含人类纯粹的感情。既然现代人处于两难困境,那么返朴归真、回归自然是否是作家给我们的暗示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