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最喜之事,莫过于身处静室,与笔墨为亲。处静之时,便可听见万籁有情。“松声,涧声,山禽声,夜虫声,鹤声,琴声,棋子落声,雨滴阶声,雪洒窗声,煎茶声,皆声之至清,而读书声为最。”宋明之时,无论是山斋读易,还是陋室学经,与读书人相伴于窗前的,总少不了松的身影。他们借意于松,以清净恬淡的心境,游艺于书香笔墨之中,一棵松,滋养着旷达自适的品格。
在写一些文案,当我借鉴别人的文本,并写到这段文字时,尤其是我再自己读一遍,读到了松声、涧声、山禽声……这几种声音的时候,我仿佛回到了高二徐老师(语文老师、班主任)的课堂上,想起了他在给我们讲课,讲到欧阳修的《秋声赋》,老师把古文掰开了揉碎了讲给我们听,文中所描绘的声音也自然在课堂上入眼、入耳、入心。不仅如此,我还在早读时候朗读这篇古文,老师要求了应该做到熟读,并不要求背诵,我也确实没有背下来,但是倘若当初没有好好读,没有走心地认真去读,今天也回忆不起来当时早读自己放声读书的情景,也不会在今天再次感受到当时通过朗读所体会到的古文的内在意蕴。当然,这里少不了老师课堂上的解读,这是关键点。对文本的感受,对古人的感受,以及对一篇古文的整体境界的体会,意蕴穿越千古之后而又生发的力量……老师在讲课时候已经全都告诉了我们,当时只是能知道老师讲的好,却体会不到这么多的维度,那时候怎么能知道老师的课堂方式极具艺术性呢?现在想来,我发现老师在当时就给学生种下了一个“洞悉”和“体察”的活的种子,只待日后有一天它会激活。
上大学,学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本不是第一个专业选择,因为喜欢地理,在大学里地理又是理科体系的学科,文科生不能选择,选了与地理沾边比较多的旅游管理专业,但我被录取到中文专业。这好像是高二语文老师让写日记写顺溜了之后的学科延续,竟然就顺着这条路走了开来,不过我还是很幸运的,往上数我承接住了老师以往教给我的东西,往后数早期的东西给了我很大帮助,因为我知道这种难于言表的学习体验和老师的风采带来的引领力,是自己看书得不到的。说到老师让写日记的事,虽然早已经不是天天记录,但是这个习惯还是那个时候养成的,还是会时常写一写,遇到的很多难题好像都能通过这个神奇的办法而变得更简单一些。真是不得不感谢老师对我那时候的指导啊,写下来就像水流得以畅流,让思路更清晰,让行动更有力量。想起老师每天要改全班的日记,这个每天,当时可真是把老师累得不轻。
在非洲工作期间,生病的时候是最艰难的时候,在新吉达小城几乎没有几个中国人的那段时间,工作之余除了读《苏东坡传》《瓦尔登湖》,就是写日记。因为除了教习课堂的汉语外,说不上几句中国话了,人在那种物资匮乏而环境又极端单调的空间是极容易抑郁的。毫无疑问的是,也正是因为我连续不间断地写了100天的日记,才帮助我从怕得疟疾死掉的恐惧漩涡中走出来,才帮助我从几度抑郁中平安度过。这无疑都是那时给我开了蒙的老师教给我的办法救了我,我心怀感恩。
高中学业很重,老师教学任务很重,但通过高中以后经历的学习过程和困难,发现当时语文老师教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真真正正教给我们很多课本以外的精神世界的东西,并且老师也在日常中就是这样对待班里学生的。班里爱说话的学生经常说“咱们老班最有气质。”对学生好是自然不用多说的,因为上到高三时还有很多同学想让他直接去教高三,哈哈哈!!这有气质的评价可不仅仅是对学生好这么简单,现在回忆起来老师何尝不是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化身,但没有古代老学究的样子,始终以恬淡的心境,游艺于书香笔墨之中,以旷达自适的品格,滋养着一班跑得很慢还经常掉队的学生。是一位给我种下文学种子,并给我开了蒙的一位老师,应该尊称为先生吧!哈哈!古代不是这么叫的吗?古代还叫师傅。中和一下采用近代的说法,尊为先生!
先生在初级阶段种下了比较感性的认知,一直处于一种“我可以感受到”的认识状态,尤其是当时教我们做诗歌鉴赏的分析,那个阶段最能体现这一点,就看着那短短几个字,不会鉴赏,不会发散,不会同作者感同身受……先生传授的打开方式就神奇了。虽然那时候是简单认知,但这就足以引发我对文学的兴趣。下个阶段就是在大学接收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学习,强化这种认知,还知道了内在的逻辑、联系,扩展了边界。再后来要运用这些去构建文章,编辑杂志,一度建立起来的理论模型会坍塌到无形,后来再重构重组。今天突然在写东西时候发现最原始种下的那个动力因不光是兴趣,兴趣是会被繁多磨的不光鲜的,但最开始的动力因形成的早期感性认识,培养出来的思维还是很好用,就是抛弃后来的复杂理论训练,也能在运用时最快调动文学性的感官,高速去感知。
最难莫过于起步,再往后面走的路上每当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时总会回顾出发时的姿态,是笨拙的,不熟练的,幸好遇上了一位耐心的友善的又极具卓越专业水准的好先生!他所给予的原动力仿佛具有在日后更新迭代的超能力,尊师是一位伟大的师者!
今天收到了冉同学的微信长文日记,首先叹服其才情,顿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继而为自己对学生产生的影响而吃惊,看着自己的学生取得成就,并能得到学生发自内心的认可,师者之幸福莫过于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