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绿骏马
几天没更文,专注力受到影响,心绪嵌入日常琐事不能自拔。试着打破这种状态,于是强行把自己摁在桌前,用文字卸下心中的包袱。
清晰的知道,这不是一种正确的表达方式,不利于己,也许还会对你产生视觉污染。
即使写下几百篇文字,依然不能像一个成熟的写作者抓住事物的主旨,去阐述,去分析,去表达。依旧习惯挖掘内心,将头脑中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公布于世。按常理,任何拿不到桌面上的胡思乱想都属于耍流氓,接着会被人取关,之后愤然离去。
无法在文字里炫耀自己在做任何事时都有深思熟虑的答案,无法标榜在完成一篇文字时实现无所不能。其实,每一篇文字的创作都十分艰难,有许许多多的问题没有思路,有太多太多的疑问等待去慢慢消解。
自己更像是一个自带问题的中年油腻,肚里的问题与岁月留下的痕迹不成比例,拖了中年大叔们自我感觉良好的后腿。每天都在极力回避一个残酷的现实,告诉自己,你是一位父亲,一位丈夫,一个成熟的男人,不是一位问题少年,顶着满脑子问号和满世界的无知。
看着那些英才少年,那些最强大脑里的半大孩子,会有一种一事无成,混世魔王的负罪感,类比虽不恰当,却自然而然发生。明明知道,任何影视里的作品和电视里的场景,都远远不是现实中的样子。
凡呈现在眼中的画面,早已高度浓缩事物发展的脉络,去其糟粕,留下精华,呈现完美。如果在极短时间里对号入座,会生出深深的焦虑,仿佛自己终将走出一段碌碌无为的人生。那些虚构虚拟的现实,真实的映照在内心深处,让人难以分辨真假,难以评估与现实的真实距离。
喜欢表达正能量的文字,但并不排斥内心冒出消极负面的情绪。与我而言,这些污泥浊水和不切实际可以慢慢在体能溶解,消散。可以不为人知,可以咽进肚里,但这些自我评价体系中视为消极和不可见光的事实,无时无刻不伴随着生活的起居,它们能从天而降,即刻抵达内心深处,也可以在一觉醒来突然消失,踪迹全无。其实它们都没有走远,只是选择了蛰伏。
孔子说,四十不惑,不惑于外物,不被外在情绪影响和困扰,做到这点,谈何容易。时常看到有人失业,有人创业,有人兴奋,有人无助。喜欢拿别人的处境与当下的自己对照,有时沾沾自喜,有时一无是处。
当看到88岁的巴菲特还在开车上班,77岁的宫崎骏还在俯身作画,会有被闪电击中的感觉。他们在做什么?他们为什么这样做?不是说好了功成身退吗?为什么又一次出尔反尔,是什么让他们一次次食言,又一次次走向忙碌。
时间长河里,这些功成身未退的老人们,在向我们传递一个无声的信号:要把自己活成一个产品,一个零件的样子,而不是一堆只会抱怨的微生物。
巴菲特创造了他的商业帝国,宫崎骏画出他的动漫世界,真实的土壤里长出他们坚硬的外壳,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他们在用自己的生活场景提醒我们,好好经营“自己”这个品牌,无论是在公司,还是自由职业,你都是一家“独立公司”,要给客户和同事创造最大的价值。
个人的价值是什么?存在多少附加值,在自己参与的任何项目中,自己能做什么,起到什么关键的作用?当我们习惯问自己这个问题的时候,就离成为一个“产品”不远了。
问对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把自己打磨成一个产品,一个像模像样的产品,就是在回答“一生只做一件事”。埃隆·马斯克喜欢问创业者,你的“第一性原理”是什么?鬼才知道。他分明在问你,你拿什么与这个世界交换,你能为这个世界做什么。当你能不假思索的回答这个问题,自然明白什么是目标,什么是专注。于是可以坦然的面对自己,那怕偶尔出现间歇性迷茫,选择性失意。
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在世界上的坐标,它不是领导身边鞍前马后,不是同事眼中的风风火火,而是内心安放进属于自己的位置。平静的面对周围的事物,向外界释放出属于你的光亮,当你把自己活成一个产品,也就找到了自己在时光中的最佳位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