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读了《反溺爱》后,就觉得有太多的想法想跟大家分享,读前面的章节时写了一篇读后感,后续的感悟却一直没有更新。今天再给大家奉上对于读《反溺爱》后面内容的一些感悟。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对于现在的年轻人也分出了很多族群,而对这些族群又衍生出了很多新鲜的称谓!
比如啃老族,比如巨婴,比如隐形贫困人口等等。感觉仅从字面上理解,这些称谓似乎都是不太正面的!
本书的作者提到,在很多大城市,有很多衣着光鲜亮丽,过着看似富足生活的人。他们频繁地买新款衣服,经常出国旅行,专门寻找网红餐厅拔草等等。可等到月底发工资时第一件事就是还信用卡,月光、负债消费似乎成了这类人的标配!
这些人其实就是被称为“隐形贫困人口”的一族,他们手里没有任何积蓄,高喊着“及时行乐,享受生活”的口号。可是,一旦生活中发生了大事需要用钱的时候,却是一筹莫展。
而作为父母大多并不知晓自己的孩子进入社会后过得是什么样的生活,当孩子陷入经济危机无法解决的时候,帮他们解决财务问题的往往就是被蒙在鼓里的父母!
看到此时,自己早已满心羞愧,对号入座,自己好像也是这样的人!
为人父母尚且如此不理智的消费,你还期待自己的孩子长大后会有理智而合理的理财习惯吗?
钱的诱惑幸好此时此刻遇见了这本书,他像个老师一样教会我们,如何帮助自己的孩子从小学会正确理财,避免日后的尴尬生活。
想要教会孩子,家长必须做好两件事:
第一,分清需要的东西和想要的东西之间的区别。
【需要】是基于生活必需的基础上的一些消费,比如:天冷了,我们得买一件棉袄御寒。有了棉袄还需要在里面穿一件背心才更暖和,那这个背心就是需要!
【想要】就是有了棉袄和背心以后,看隔壁姐姐有一件羊绒大衣穿起来好有气质的样子,自己也想要。那这件羊绒大衣就是想要!想要是人内心的一些欲望所在。
为了让孩子更好的理解需要和想要,可以借助一个小工具。
我们可以用笔在纸上画一个十字交叉的两条线,竖线的左边是我们需要的东西,竖线右边是想要的东西。
举个例子:假如上了大学的孩子想要个手机,如果我们有2000块钱买手机的预算,那价值2000块钱的手机就是需要,就可以放在竖线的左边。
可是孩子却提出想要个价值5、6千的苹果手机,那这个苹果手机就是想要,就把苹果手机放在竖线的右边。
理智的父母就可以鼓励孩子,积极地利用大学业余时间去做兼职,用积攒的兼职工资去买自己想要的手机,这在理财心理学上被称为“延迟满足”的过程。
家长要做的第二件事:就是提供榜样。
比如:需要的东西打折买,超市、购物网站上都时常会有质量很好价格却便宜很多的打折商品。
我们这样做的目的只是为了鼓励孩子学会节俭,但绝不是提倡小气!这样的消费习惯只是减少不必要的花销,可以把钱用到能带来更大喜悦和更深刻回忆的东西和体验上。
延迟满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借鉴全球零垃圾活动的发起人贝亚·约翰逊提出的四R原则。
第一个R:reduction,就是减少
第二个R:reduce,看现有的东西能否重复使用
第三个R:recycling,回收
第四个R:regeneration,再生
举个例子,家里时常会有不穿的衣服,我们可以把这些衣服捐赠给四川大凉山区的孩子,也可以直接放入衣物回收箱,这样就可以体现出减少浪费,现有东西重复使用,通过回收让资源再生的环保的生活方式。
其中捐赠的方式在保证衣服能重复使用的同时,可以让孩子知道在我们过着幸福生活的时候,仍然还是有一些人过得很贫困,让他们体会爱心和善良。
而最让我小傲骄的就是我也会自己掏邮费给大凉山的孩子们寄些课外书和衣服,有时邮费比那些东西都贵,但我觉得有些时候做这件事的意义远比邮费更有价值。
总结:想要自己的孩子过上你期望的富足生活,从小培养他们树立正确而合理的消费观,学会理财,通过自己的能力创造美好生活比你给他们留下万贯家财更能长远!
再次梳理了书中的部分内容,也是帮我们更好地消化和运用这些理念,从而让我们的生活可以过得更有质量。
敬请期待下文分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