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我参加了“定南研习营”的专题研讨会。又给了我许多思考。
这个研习营主要的参训人员,是全县的校长及部分副校长、主任等,都是比较渴求成长的那部分人。研习营邀请了海门的许卫国科长作为导师。每两个月一个主题,围绕主题研读一本经典书和许科长推荐的文章,并能在实际中践行。每个主题的前一月阅读书并提交一份读后感。后一个月实践并提交一份实践叙事。两个月结束时召开一次专题研讨会。
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有效地学习方式。
首先有导师引领。我们很多时候的学习、研究,都是一群水平相当的人在进行,比如说学校的教研活动。因为没有高水平导师的引领,导致耗时又低效。正所谓“萝卜煮萝卜还是萝卜”,煮不出别的味来。
教科体局请到的这个许科长,又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是新教育实验20多年的亲历者,能读能写,还特别有教育情怀。不说别的,就说每月我们提交的文章近50篇,许科长一一打印出来,一一细看,并写上评语。许科长肯定还有很多的本职工作,但是他却能一丝不苟地对待我们提交的文章,这种细致认真、勤勉踏实的做事风格我们有几个领导能做到?他的学识还非常高。从2014开始,每年的新教育年会宣言都是许科长写的。他说,这个年会宣言虽然只有一千个字左右,但是他却要读几百万字的文字。就是因为他有高度的责任心,所以他要把相关的内容研读透,理解深,最后读薄,变成一千字的高度浓缩。这是何等的努力与负责?
所以,一个学习共同体,需要一个高水平的导师非常重要。我又想到学校的教研,必须要有一个高水平的导师,才能有实效。就像我们的主题教研,虽然这种形式很好,愿景很好,就是希望大家围绕一个问题来研究,但是因为没有导师的引领,很难真正的解决难题。就说现在学习新课标,如果只是每天教师自己读,哪怕背出来全文,可能也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在课堂上进行落地。但是新网师的小语研课,却有非常专业的导师进行每个年段的解读,这样就可以很好地帮助教师进行提升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