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伊壳
白鹿原对于小说《白鹿原》的盛誉,想必不用赘述,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有所了解。而这部几乎可以被称为是“中华秘史”的小说自官方发布欲将其拍成电影以来,就一直引起热议。
虽然毁誉参半,有人说这是对原著的侮辱,也有人说影片表现出了原著的思想,但在笔者看来,能够将一部花费长达6年之久的长篇巨著以这样的方式叙述出来还是值得大众肯定的。由于电影本身的凝练性,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做出取舍,这也是为什么在电影中没有见到众人所熟知的“朱先生”这一形象。曾看到有人说,没有了朱先生的《白鹿原》就像是失去了灵魂的行尸走肉。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朱先生无疑是白鹿原上一抹鲜艳的红,他的形象和田小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是旧时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一个是不守贞洁的“妖艳女人”。朱先生是白鹿原上人们心中的神,而田小娥却是原上人们心中的祸害,一个受人敬仰,一个遭人唾弃。这样的反差对比之下,更能衬出作者对那个时代封建思想的讽刺以及对时代的抨击。而如今影片导演将这一矛盾冲突全部转嫁到白嘉轩这个人物上,让白嘉轩的形象更加饱满起来,这无疑给影片增色不少,而观众也不会再对朱先生的离去抱有更多的遗憾。
经典的小说、戏剧之所以经久不息、为人追捧,与它本身的戏剧性和人物的不可复制性有着很大的关系,《白鹿原》也是如此。从清末的封建帝制到解放初期的政治斗争,时间跨度约半个世纪。在这段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里,白鹿原百姓们的命运就如同是那个年代中国百姓的缩影。有的随波逐流,最终被历史洪流湮没;有的因势利导,但身心俱疲。唯独白嘉轩是个例外,给昏暗的历史浓墨染上一笔绚烂的红。
白嘉轩执拗的固守着心中的道德底线和做人的原则,他那刚正的作风和“硬直的腰板”也是白鹿原上一面鲜红的旗帜。而这也正是为什么黑娃憎恨白嘉轩的原因。对于黑娃来说,白嘉轩的刚正气节以及“慎独”的作风正是自己没有的,白嘉轩恪守的人伦道德与黑娃和武举人小妾(田小娥)的苟合格格不入。他羡慕的同时又带着深深的恨意。因此才会有影片结尾处黑娃暴打白嘉轩的场面,才会有那句“你腰挺那么硬有啥用么?尽祸害人了”。白嘉轩身上的人性光辉是黑娃望而却步的,即使是面对生命威胁,他也能稳如泰山,并大声告诫鹿三—黑娃的父亲,“不该认的别胡乱认。”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勇敢、正直、讲义气、不畏生死,他是北方人民心中的“真汉子”。
白嘉轩的形象代表了上一世纪恪守本分、勤恳付出的农民一代,他们渴望财富、热衷权力,但却又害怕改变,最终选择了安安分分的过一生。也许真的是性格决定命运。和众多中国传统男人一样,他墨守陈规、自力更生、谨小慎微、兢兢业业地生活。因此,他并没有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始终以一个威严的族长身份立信于白鹿村,遇事总是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影片整个过程都围绕着白嘉轩的生活而展开叙述,他反对改变,从骨子里反对一切能够打乱白鹿原百姓们平静生活的事,一生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来维持着白鹿原的秩序,无论时代怎么变迁,年号怎么变,谁上台他都不会被赶下原上的“大戏台” 。他时刻保持着清醒,明白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这正是大多数人所没有的。
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影片呈现给观众的白嘉轩是一个正直而又迂腐的人,但他却是极少数的对生活能够看的清楚明白,深刻冷静的人之一。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大喜之后必有大悲,反之大悲之后绝不会是走投无路。”对自己的子孙他是如此教导着。的确,人生在世,谁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有或多或少的坎坷事儿。生活和你开了个玩笑,而你要学会笑着对生活说谢谢。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我们不能选择逃避,唯有勇敢的面对现实,没有过不去的槛,只有敢于去面对去承担,才可能走出不幸的阴影中。
作为一部鸿篇巨制,《白鹿原》留给我们太多太多深刻的思想,也让我们感慨良多,但真要细说,还得再三思量,也许名著的力量就在于此。因为经典,所以不朽;因为经典,方为流传。
简宝玉日更群打卡第17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