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为依准展开。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老子,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乡(今安徽亳州涡阳县)人,姓李,名耳,字聃,职务是周天子国家图书馆馆长。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孔子前往周都,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老子说:“你说的礼,发明它的人和他的骨头都已经腐朽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再说,君子时运来临才会出来建功立业,时运不济,则像蓬草一样地苟存性命。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会把货物囤积起来不为人知,君子虽有高贵德行,才智过人,看上去却毫无锋芒。去掉你的骄气与过多的欲想,去掉显挂在脸上的神采和情态和过高的志向。这些都是对你的身心没有好处的东西。我能跟你说的,只有这些了。”孔子回去后,和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 跑。会跑的野兽可以用网捕捉它,会游的鱼可以用丝线钓它,会飞的鸟可以用弓箭射它。至 于龙,我不知道它是怎么乘风云而上天的。我今天见到的老子,他就像龙一样。
这段话讲的是孔子向老子问道。老子并非主张圣人要避世,而是说,现在天下无道,应该抱道藏身才对。对于礼崩乐坏,老子看得更平淡,他觉得礼乐只是人制定和发明的,既然发明它 的人会消亡,那么礼乐思想所缔造出来的言论、礼制和社会秩序也会自然而然地随之消亡。真正不会随着时间消亡的,唯有独立而不改的大道。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老子修研道德,他的学问以自隐不求闻达为宗旨。他久居周地,目睹周王室衰败,便离开了周都。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说:“你就要隐居了,写本书留给我吧。”于是老子便著书上下两篇,讲述关于道德的思想,共五千多字,写完人就走了,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有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讲道家思想的应用,是和孔子同时代的人。
这里提到的老莱子,是老子的学生,他研究的是怎么运用道家思想。这是老子道家学说的支流之一。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人说老子活了两百多岁,因为他修道能延年益寿。
从这段可知,老子是深谙摄生之道的。有肤浅的人认为,《道德经》只是在阐述政治思想,而不知《道德经》也可以奉生养寿。能深入地理解并掌握老子道家学说里面的摄生思想,活一两百岁是没有问题的。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说:“从秦国与周朝合开始算,合五百年后会分开,分开七十年后,就会有霸王之人出现。”有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人说不是,世上没人知道他到底是不是老子。老子是一位隐君子。
从此段可以看出,老子非常懂得摄生,真正做到了长生不老,孔子死后一百多年,他还能化名出来过问世事。再次说明,后世认为道家思想消极避世的观点是一种曲解。真正的道家思想,是得其时而驾,不得其时而隐。后人习老子奉生治身之术的,大都也不得其要,老子很轻松地就能活到两百多岁,而后人习老子修道德之人,鲜有百岁之人。可见,老子的思想,是不容易领会与把握的。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老子的儿子叫李宗,是魏国大将军,封于段干。李宗的儿子叫李注,李注的儿子叫李宫,李宫的玄孙叫李假,李假在汉文帝时做过官。而李假的儿子李解担任过胶西王刘卬的太傅,因此,李氏就定居在齐地。
从这一段来看,老子不仅不主张避世,因为他做过当时的国家图书馆馆长,他也不主张出家,因为他有家室有子孙,所以他也更不可能主张禁欲,主张不结婚不行房了。他只是感到天下无道,所以才隐居藏身而已。后世一些打着老子旗号的人,他们的一些主张却是和老子的思想截然相悖的。这些人实质上并非老子的思想传人,他们只是在利用老子这面旗帜,为自己的左道旁门张目罢了。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 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社会上学老子思想的人,则排斥儒学。学儒家思想的人,也排斥老子的思想。道不同不相为谋,是这样的吗?老子主张的是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关于道儒的源流关系,葛洪说:道为三皇之学,老子为集大成者;儒为周朝之学,孔子为继承者;道为儒之本,儒为道之末。道家思想,讲的是天伦,无所不包;而儒家思想,则侧重于人伦。人伦效法天伦,即为道儒之本末关系。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闚,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庄子是蒙地(今蒙城县)人,名周。曾担任蒙地漆园小吏,和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中心思想源于老子学说。他著书十万余字,大多是寓言。他写的《渔父》、《盗跖》、《胠箧》,是用来诋毁孔儒门徒,而表明老子学说为目的的。畏累虚、亢桑子一类,都是超乎现实的。可是庄子善于文采飞扬地指事类情,用来讽刺儒家和墨家,即便是当世名宿学者,也无法幸免被庄子讽刺攻击。他的语言汪洋恣肆,只为自己适性纵情,王侯无法以之为臣。
老子道家思想最传奇的继承者——庄子出场了。后世事道之人,往往言必称 “修道之人,要宽容,要包容,不争不辨”,把道家思想理解成一种逆来顺受、酷爱藏污纳垢的、老好人式的、世故圆滑的弱者生存学问。真的是这样吗?不仅不是这样,从庄子来看,恰恰是相反的。庄子对待异端的无道之人,不是不争不辩,而是不嘲讽到对方羞愧自杀都不行的架势。庄子对待异端的学问,不是像现代所谓事道之人那样把它们扔到道里面,标榜说我包容你了,你也是道,自以为是地认为万物都是道。庄子对待不道的异端思想和学说,是力辟鞭挞,他从来不是从外面捡垃圾往道里面放,而是不停地把不道的东西往太空之外扔。他认为道就是纯、素、真、一,道不欲杂,杂则不救。而当今的很多事道之人,则是把道当成了一个垃圾桶,看到什么破烂都往里面堆放。可见,世人失道久矣,离道远矣。
申不害者,京人也,故郑之贱臣。学术以干韩昭侯,昭侯用为相。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
申不害,京邑人,原郑国小公务员,学法家之术向韩昭候求官,昭候任他为宰相。他内修政教,外御诸侯,执政十五年。一直到申子逝世,国家治理有方,军队强大,没有哪个国家敢侵犯韩国。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韩非,韩国贵族子弟。好刑名法术学问,他的学说源于黄帝和老子。韩非有口吃的缺陷,不善言辞,擅长著书立说。他和李斯都是荀卿的学生,李斯自认为比不上韩非。
申子、韩子皆著书,传于后世,学者多有。余独悲韩子为说难而不能自脱耳。
申子、韩子都著书立说,留传到后世,学者大多有他们的书。我唯独悲叹韩非撰写了《说难》而本人却逃脱不了游说君主所带来的灾祸。
申子、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学问,都源于老子的道家思想,取用老子学说的一个方面,而发展成为独立的学问分支。法家的精髓是什么呢?《韩非子·定法》说:“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生杀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韩非子这句话,把法家的精髓说得很透彻,那就是因任授官,循名责实,赏罚分明。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帝王是老板,先成立项目,选用一个最适合这个项目的员工来做项目经理。然后再制定项目管理规则和任务目标,根据整个项目的进度、绩效和完成效果,对项目经理进行绩效评估,根据绩效评估定他的奖金。如果完不成,则扣发工资,降为普通员工,甚至辞退,涉嫌刑事犯罪的则报警抓起来坐牢。后世之人,受儒家对法家长期以来的污名化妖魔化的影响,一听到法家,就以为是喊打喊杀的酷刑伺候。其实不是这样,法家的主旨,就是项目导向,以应事为宗旨。在法家的眼里,没有解决不了的项目,只有不能胜任的庸才。按照现代社会的眼光来看,法家的思想是很现代很超前的。自从管仲、商君、韩非之后,中国几千年以来,社会组织这个庞大的机器,都是以法家的思想来运转的。所谓,三千年皆施秦政。
太史公曰: 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 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申子卑卑,施之于名实。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太史公说: 老子推崇的“道”,虚无,因为能够应物无穷、可以无为而成,故其书里的思想太微妙以至于难懂。庄子宣演道德,纵意推论,其学说的要点也归本于自然无为的道理。申子勤奋自勉,推行于循名责实。韩子依据法度作为规范行为的绳墨,决断事情,明辨是非,用法严酷苛刻,绝少施恩。都源始于道德的理论,而老子的思想理论就深邃旷远了。
伯阳立教,清净无为。道尊东鲁,迹窜西垂。庄蒙栩栩,申子卑卑。刑名有术,说难极知。悲彼周防,终亡李斯。
老子创立道德的思想教化,主张清静无为。道家学说被孔子传入东方的鲁国后受到尊崇,道家学说的一个支流则被法家韩非带到了西方的秦国。老子道家思想被庄周阐述得酣畅淋漓,也能被申不害诠释成勤力自勉、充满权谋。韩非《说难》极其智慧。可悲的是韩非防患如此周密,最终还是死在李斯手上。
老子的道家思想,强调的是应天;孔子的儒家思想,强调的是应人;管子、商君、申子、韩非的法家思想,强调的则是应事。三家本出一源,互有交织。那为什么三家又会出现长期的互相非难呢?道非儒,以为其做作刻意。儒非道,以为其事天有余,应人不足,天生天杀虽道之理也,可是看到世道崩坏、人为草芥,作为儒家怎么能坐视不管呢?儒非法,以为法家冷酷无情,赤裸裸的绩效主义万岁,讲绩效不讲人性。法非儒,认为儒家老把社会想得那么情意绵绵的,这对解决实际的问题有价值、有帮助吗?
道儒法三家互相非难的原因并非因为思想本身,而是因为越界。通天彻地交给道家,人伦纲常交给儒家,世事应对交给法家。谁也不要跨过自己的职权范围去做别人的工作,这样道儒法三家思想的运用就能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