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我们常说王维是诗佛,王维的一生也经历了,许多的跌宕起伏,在王维20多岁的时候,便经历了别人人生当中的一切,于是在别人晚年的时候,他正值多少年,便早已。有着放空的心态,那么何以如此呢?
王维父亲原本是太原王氏,从汉朝开始王家世代为官,在唐朝,有5姓7族高门,太原王氏便是其中之一,这就代表王室的社会地位极高,而王维也有着极高的血统。
从而为出生以后他的父亲亲自教他诗文,他的母亲教他书法绘画,音乐舞蹈,可以说它是无一不知,无一不熟悉,过目能诵 出口成章。只是变故从王为9岁的时候就开始了,王维九岁,父亲意外身亡?而王维的兄弟姐妹们还非常小,而王维又是长子,所以对于王维来说,他必须担任其复兴家族的重任,于是15岁的王维辞亲远游,奔赴长安,15岁的他写了少年行,从其一到其三,每一篇都代表着少年的报国志向,从放荡不羁到视死如归,报国心切再到他孤胆三军的英雄志向,也都呈现出了王维在少年时期便拥有的远大志向。而在17岁的王维又写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那一首,至今,我们人人皆会的思乡诗,17岁的王维写尽了,漂泊在外的游子想要去国还乡的心声。
但是,王维无法还乡,他肩上背负的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命运,而是整个家族太原王氏的命运,于是他必须做上高官,复兴家族,而在那时,自小就善画能诗,能文又懂音乐的他,考中了状元,当时又有皇氏的推荐,他高中进士,当年只有20岁。
只是转眼间并物是人非,因为皇家的制度他被贬,后来他辞去官位,离开冀州返回家乡,年仅26岁的他便经历了事态的沧桑,经历了别人用一生才能经历的事情,他一生跌宕起伏,从名门望族到父亲身亡再到高中进士后来辞官返乡,而这也让他在诗中有一些沧桑苍老的感觉。
后来王维经历了巴蜀和吴越之间的漫游,到了嵩山,少林寺在那里他知道了佛家,身上便有了佛家的气息,而在此之后,张九龄做了宰相王维,经过张九龄的推荐之下,做上了较高的官职。只是世态变迁,一段时间后,李林甫,有了权位打压张九龄,除异己,而王维自然也不例外,他被贬到了边塞,写下了使至塞上等等的边塞诗歌,后来由于王维。在那里做官非常的得力,于是,玄宗亲自提拔,让王维奔赴岭南。
而在奔赴岭南的途中,成为了王维最空无的时刻,张九龄在回乡祭祖的途中突发疾病去世,那个在唐朝盛世,作为他知己的一个恩师,就这样离开了他,随后,他想与他的好友,孟浩然相聚,但是却未曾料到迎接他的却是孟浩然的坟墓。与此同时,在朝廷中的玄宗已经失去了曾经的斗志,朝政大权都握在李林甫的手中,而他也更加肆无忌惮,朝野上下一片灰暗。
后来,王维回到了京都,却早已物是人非,人 都不是真正认识他的人,事 也一片黑暗。于是此时的他在钟南山置办了一处别墅,那里有山有湖,王维便过起了半官半隐的生活。在这里他写过许多首诗,也是在这里,他的山水诗便千古流传,其中一个较为典型的便是中南别业。
那时的王维,40岁在此时,他颇好佛道,同时也描述了他住在南山的山脚下,此时他每次来去都是独自一人,从而自在。也因此他过上了悠闲的生活,每次走在南山上,都会走到山穷水尽之时,但此时的山穷水尽,却与阮籍的穷途之哭不一样,从这首诗里,我们所看到的。王维道已没有儒家报国的理想,也没有在少年行诗中那样写过的志向,而是有着佛家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感觉。他走到山水的尽头,坐下来便看着。天边的风起云涌,云朵在悠闲的漂浮,此时偶然遇见了林中的老者,便与他谈笑,与他谈心,也就忘了归期。
从这首诗中,我们所看到的王维,与15岁的他不一样,与20多岁的他也不一样,这样的王维与陶渊明不一样,于苏轼更不一样,苏轼是半道半儒的存在,而王维,仿佛在此时已经没有了儒家的理想,而是心向佛道,在他的诗里,早已没有了杜甫为国而忧,有着家国情怀,而是有着喜好山水,在山中悠闲自在的生活。
在这首诗中的王维,也许正是那种释然的状态吧,对世间的事都不必苛求,李林甫专政,朝廷的黑暗对于以前的他,也许是一个非常煎熬的事情。但是在这首诗中的他却在看着蓝天白云,清水微波,在阳光强烈的山间,有着佛家的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