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时候学毛主席诗词,最喜欢他那句:“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喜欢这世间万物独立自由而昂扬的生命状态。做了妈妈,面对孩子,发现其实这也是我们对孩子的一种期待,希望他们终有一天,像雏鹰搏击蓝天,像鱼儿逐浪海上。多么美好!
但真相是,当我们看着孩子自己玩得不错,想要去收拾一下房间时,孩子可能立马跟来让我们和他一起玩;当我们陪伴了孩子两三个小时,想自己休息一下时,孩子还是意犹未尽并不想放过我们;我们知道安全感对孩子的重要,努力做到及时有效地回应他,可孩子看上去似乎还是非常依赖我们……
我们想放手让他自己玩一会,可是他们却很难做到。我们很想知道孩子为什么做不到,却忽视了采用有效的办法帮助孩子去做到。
2
小宝宝的独立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安全感和专注力,安全感给了他独立的基础和底气,而专注力保证他独立时可以投入做事情。
根据美国比兹堡大学儿童发展办公室的报告,孩子在一岁前非常容易分心,而在1-2岁时是单一的专注力,持续注意一个东西很久而不想转换,到两岁以后才能慢慢自己玩,也可以按照指令去做。
因此一岁前孩子不能独立玩耍是正常现象。但不管是否到了一岁,孩子的安全感和专注力都需要我们时刻注意培养,才能保证独立性的建立。下面我们从家长和环境因素两个方面来看来分析。

对于家长来说,有三点值得注意:
1、给孩子足够的爱与接纳。
这一条稍懂科学育儿的爸爸妈妈都可以做到,比如高质量地陪伴,及时有效地回应孩子,鼓励孩子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探究。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我们日常的说话方式。
我认识的一个初中老师,他平时聊天时感觉非常懂教育也很懂孩子,会和我分享教孩子时一定要会爱,要有耐心。有一次我去他家里,看到他两岁的儿子正在桌子上摆弄几个碗,他就一直在说:“哎呀,你怎么把碗倒过来了?”“这样玩怎么行呢?”“小心点,碗是不能玩的。”“轻点轻点,赶紧放回去。”……
自始至终小男孩就一直在爸爸的唠叨中玩,不一会就扔下碗走开了,然后过来粘着爸爸,捣乱,把他气得不轻。
其实他对孩子说话时态度很温和,但是仔细一听他说的话,就发现不是反问句就是祈使句、否定句,后来我和他聊起来时,他才发现这都是下意识地表达,甚至没发现自己这样的言辞其实带有了指责和不耐烦。
我们平时与同龄人交流,或者上一代人对我们说话不留意,这些句式就会不自觉地储存在脑海里,对待孩子时也会不自觉地蹦出来。觉察自己在这时就显得极为重要。我们的语言、语气、态度,在我们想给孩子提意见时,能不能表达出接纳,而不仅仅是否定?
“你怎么把碗倒过来了?”可以这样表达:把碗倒过来不容易拿稳,你试试正过来两手捧住,是不是更好拿呢?
“小心点,碗是不能拿的。”“轻点轻点,赶紧放回去。”既然不能拿,我们就尽量别让孩子发现,如果发现了,自己挖的坑自己填,不妨这样说:妈妈忘了收拾这个碗,你能和妈妈一起端着它把它放到厨房吗?
这些方法我经常使用,孩子都会喜欢配合。而如果只是大呼小叫不让他玩,他的反抗也会更激烈。当孩子的内心也能感受到更多的爱与接纳,在独自玩耍时心里会更有底气。

2、在陪伴孩子玩耍时,扮演好“陪玩”的身份,而不是“我教你玩”。
这意味着孩子来主导玩耍的方式,而且除非有必要,不要打断他。
孩子有一次想把一辆小汽车搭在另一辆小车上,我觉得让我做我都很困难,所以我直接告诉他这样做不到。可是孩子并不满意,依然在玩得很嗨,还特别开心。
我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就帮他把小车靠在一个枕头上,这样两辆车就很容易摞在一起了。当我终于做到了时,我以为孩子会特别高兴,没想到他看了会,又继续把车拿下来,自己一遍一遍,放上,拿下来,放上,拿下来。
那一刻我有点迷茫,又有点顿悟,也许这就是孩子的手的敏感期和空间敏感期到来的特点,他要反复感受这个动作和这种情景的过程。
这就是孩子玩耍的乐趣,我们想的往往是把一个程序进行完,而孩子想的是在其中反复感受乐趣。
当他乐于去发现这些趣味,去探究这些奇妙时,他才能够专注于玩。而如果只是我们告诉他玩的规则、方法、程序,他有可能因为缺乏尝试和探究而丧失很多发现,也会在玩耍时总想要依赖我们所说的所谓“正确”的玩法。
在孩子玩耍时,多一点的观察才能看清他思维的发展脉络,多一点陪衬才能凸显他的主动探索,多一点智慧地放手,才能真正给他独立的空间。
当然也有的家长反映孩子不会玩,或者需要帮助,那时我们可以帮他一部分。两岁前我和儿子做手工,需要贴双面胶的地方,我会负责撕掉双面胶上的贴纸,让孩子决定贴在什么地方怎么贴,给出具体的操作示意,而不是代办,这样也能给孩子空间来展示自我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自我的力量慢慢沉淀积累,他在独立玩耍时就有能力去应对和操控,而不仅仅是依赖于大人。

3、留意孩子的兴趣和敏感期,并提供他需要的条件,来创造孩子独立玩耍的机会。
我认识的一个从教多年的幼儿园老师,曾给我讲过很多真实的案例。有一次她看到一个幼儿园小班的孩子看到书上的一个气球图案,非常喜欢,她就陪他观察了一会,给了讲了关于气球的颜色,气球有什么特点等等。但当时她手头没有气球,没法演示给孩子看。就告诉孩子家长,回家有条件的话,记得和孩子观察一下气球,因为孩子已经发生了兴趣,再给他直观的观察孩子就会形成比较稳固的认知。
可是家长当时特别忙,就把这事给忘了。直到周末才想起来。于是买回来和孩子玩,而孩子却不感兴趣了。家长反馈给园长,说孩子根本对气球不感冒,在家里也从来没喜欢过,以后再也不给他玩了。
园长感觉很遗憾,可后来无意间一次都读起那本绘本时,发现孩子又对气球发生了兴趣。她才确信,孩子的兴趣,是需要有某个情境来激发的,但之后有可能转瞬即逝的,有可能会稍微长一些时间。这在《捕捉儿童敏感期》中也有涉及,孩子的敏感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我们要细心地观察了解,才能在敏感期到来那一刻给予最好的条件和环境帮助孩子过渡,从而获得心智的顺利成长。
拿到孩子的独立性来说,孩子有兴趣有爱好,才能更投入自己的活动中去。在孩子发生兴趣的那一刻,给他提供充足的资源和条件去感受,去体验,去获得认知和成长,他才有机会把这种兴趣稳固下来,变成一种真正的喜爱。
如果我们平时能够保护他的兴趣,就能够有机会把他引入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去探究更多的美好。而这,是他想离开我们身边,进行独立玩耍最具诱惑力的缘由。
4
从环境来说,我们要给孩子创设没有压力、安全、充满乐趣的玩耍环境。空间足够大,方便他探索和随意走动。
首先,可以给孩子设置一片安全的游戏区,让孩子在其中自由玩耍,我们可以在旁边陪伴,需要时随时出现,鼓励孩子在自己的空间里大胆探索。游戏区不能太偏太封闭,要让他感受到随时和我们大人有联结。
其次,选择适合孩子的玩具,有时孩子不喜欢玩,可能是某一种玩具他暂时无法接受。比如我家宝宝在一岁时,空间敏感期还没有过渡好,无法理解积木倒了这样的事实,玩一次就哭一次,直到一岁半才真正开始玩。
再次,营造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哪怕只是一个时间段。有的家长因为平时非常忙,总是不自觉地催着孩子干这干那,没有享受好当下,只想着接下来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这样的状态容易带给孩子焦虑和浮躁,无法投入玩耍。建议过于忙碌的家长,每天固定半小时的亲子时间,放下手头的一切,专注去和孩子享受玩的过程,当孩子喜欢上这样的过程,慢慢也会自己去感受。
此外,还有的孩子本身性格倾向于喜欢大人陪伴,这也是正常现象,这类性格的孩子需要稍长一些时间来陪伴,同时可以多带他参加户外活动,多接触各种丰富而有趣的事物,孩子会慢慢发现周围的一切都很安全,除了爸爸妈妈,生活中还有很多有趣的事物,他的独立能力也会随时提高。
如果什么准备都不做,仅仅靠放手来培养孩子独立性,的确是把问题想得太简单了。我们必须要保证,当我们放手时,我们已经给了孩子足够的爱的底气和探索的兴趣,去投入,去独立,去成长。
感谢阅读!喜欢请点赞或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