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不畏死”种种

“不畏死”种种

作者: 素心空巷 | 来源:发表于2022-06-24 22:37 被阅读0次

《道德经》有言: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生活的年代应比孔子稍早,同处于礼崩乐坏、战乱频仍的时代。旧的制度逐渐腐朽,新的制度却也显现出非善的模样。也许正谓如此,老子在得天独厚的周朝图书馆里外观内省,终于以一骑青牛西行,在函谷关喷薄而出,成为不世出的思想巨匠。

每个时代都有“不畏死”的人。细究起来,又可以归出几类原因。

    一类是绝望无奈。几乎每个朝代更迭,都是因一群“不畏死”的人而起。而之所以不怕死,又往往与旧朝无度的压迫、剥削有关。当年的陈胜、吴广以及刘邦,都因严苛的法令揭竿而起。当时,秦始皇为建筑骊山陵,从全国征调了大量刑徒和民夫作劳役,还发布法令:途中有人跑掉,领队的人不但自己要被处刑,而且还会连累家里人。而途中有人跑掉是经常发生的事。无论劳役还是押送者,面对的结果几乎只有死亡。横竖都是死,干脆造反,最终竟推翻秦朝、改朝换代

   

    一类是了无羁绊。粗俗一点叫做“光脚的不怕穿鞋的”,稍微文雅一点叫做“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战国时期,魏国开国国君魏文侯的国师田子方一天与魏文侯之子魏击相遇,魏击忙下车,拱立道旁致敬,田子方驱车而过,毫不理睬。魏击怒气冲冲质问田子方:“你说是富贵的人能对人骄傲,还是贫贱的人能对人骄傲?”田子方淡然回答,当然是贫贱的人能对人骄傲,富贵的人哪敢对人骄傲!“国君而骄人则失其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其家。失其国者未闻有以国待之者也,失其家者未闻有以家待之者也。夫士贫贱者,言不用,行不合,则纳履而去耳,安往而不得贫贱哉!”国君对人骄傲就会亡国,大夫对人骄傲就会失去采邑。可是贫贱的人就不同了,我的话你不听,我的行为不合你心意,我穿上鞋子就走,像我这样的贫贱之人,到哪里得不到贫贱呢!

   

    一类是看彻生死。佛教众多高僧大德大彻大悟,亦为“不畏死”之一种。禅宗二祖慧可,为求佛法,自断一臂。慧可将禅宗心法传给三祖僧粲后,自己则在游戏人间,随宜说法。之后受到诬陷被判死刑。临刑前,慧可怡然顺受、毫无怨色,还吟诵了一首偈子:四大本无我,五蕴亦是空。将头临白刃,犹如斩春风。

还有两类:一类是物欲张狂,古今中外数不胜数,生动地演绎了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还有一类是愚昧无知,尤其多见于不爱读书、早早辍学、混迹于社会的青年人中,可称为“无良少年”“无良青年”,或为哥们义气,或为一时冲动,或为争强好胜,无知而无畏,结局往往凄惨,可悲、可叹。

相关文章

  • “不畏死”种种

    《道德经》有言: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生活的年代应比孔子稍早,同处于礼崩乐坏、战乱频仍的时代。旧的制度逐渐腐...

  • DAY07我身边的普通人——我的婆婆

    【属于我婆婆的标签】 敬畏死亡 农村妇女 【敬畏死亡的婆婆】 说好听了是“敬畏死亡”,说直白点就是“怕死”。 咋一...

  • 畏死否

    人生的路途很短,几十载就可以走完。那么,这世界孕育了如此多的人,这些人究竟怕不怕死呢?或者说有没有不怕...

  • 《道德经》初鉴 十八

    引: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南川子曰:民本畏死,今不畏死,为政者之失也。当调和政令,不然天下将乱。 引:常有司殺...

  • 生者不畏死,死者不唯生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了神州大地,让本该欢天喜地的春节笼罩了一层阴影,全民抗疫的战争就此打响。在那没有焇烟的战场,...

  • 《道德经》第七十四章1

    第74章 民不畏死 第一节 【原文】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①,吾得执②而杀之,孰敢? 【...

  • 《道德经》第七十四章3

    第74章 民不畏死 第三节 复习 【原文】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 读《道德经》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

    读《道德经》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 文/衣者郭郭 原文: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将得而...

  • 《老子》不一样_第七十四章_民不畏死

    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 [原文]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

  • 道德经新解65章三权分立

    道德经新解65章三权分立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民不畏死,奈何...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畏死”种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bvbv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