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阁寺》这本书的封面上,印着一句意味深长的释言。
“一个人走向毁灭的心理独白,一部穷究美的灵魂之作。”
对于日本文学作品,我不甚了解,大约也只读过村上春树和川端康成。
我的一位朋友不久前苦着脸和我说:“不太懂日本的文学。”
其实,我亦有此感,非常赞同她的话。
哪怕是故事为重的小说,我也经常猜不透作者文字背后的深意。明明每个字都认得,放在一起,组成那句话,就搞不明白了。
不过,哪怕读不懂《挪威的森林》《伊豆的舞女》《雪国》,我仍旧喜欢涉略日本文学。
就像是恐怖片里的主角一样,越是不知道紧闭的那道门背后有什么,就越是心生好奇,忍不住想要去探索。
《金阁寺》就是又一次尝试。
决定买一本书之前,我很少会仔细去看介绍(除非是工具书),大多是从前略有耳闻,或是别人推荐,就买了。
买《金阁寺》时,也是这种情况,所以直到打开它的那一刻,我始终不知道它讲的是什么。
当初只是凭着书的名字,模糊地认为这是一本讲日本寺庙的文史类书籍,绝不会想到它竟是在深刻地探讨人性的黑暗。
请允许我用“人性的黑暗”来形容我看到的《金阁寺》。
其实在世界文学史上,关于救赎类的作品有很多,它们多是主角从人性的黑暗走向光面。而《金阁寺》恰恰相反。
一个天生口吃的少年,将不被人理解当作唯一的骄傲。他挣扎着成长,游走在善与恶的边缘,却最终败给心中的魔鬼,用一把火点燃了金阁寺,也摧毁了深藏内心的最后一丝美好和光明。
在我看来,他不是特例,只是这世上千千万万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罢了。
谁能说自己的心中绝没有恶意,永远向着阳光?
恶本来就是人性中与生俱来的一部分,和细胞没有分别。它就像隐性基因一样埋藏在某一暗处,一旦条件充足,便张牙舞爪地肆意扩充。
我印象中比较深的是,主人公见过金阁寺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期待战火蔓延到京都。他渴望战斗机携带炮弹穿越天空,将目标设定为金阁寺。
这种内心隐秘处的邪恶思想,和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毁灭吧”有异曲同工之妙。
你可以问问自己,为什么会有这种期待?
因为对生不再有幻想。
我们一生中会有无数个瞬间产生这种“毁灭吧”的思绪,但人生是起伏不定的,不会一直处在低谷,所以当向上时,极端的恶意便有所松弛,退居于后。
而当一个人成长时遇到过多的低谷,且缺乏自我调节与管控时,恶意只能蔓延。
金阁寺不断拉着主人公,不愿让他陷入最后的绝境,他也努力过,但最终失败了。
当那把火熊熊燃烧时,他也亲手杀死了曾经的自己。
“我决定活下去。”
他对自己说了这句话,宣告了这恶意与黑暗不会终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