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夏志清,看张爱玲

读夏志清,看张爱玲

作者: 木鱼之眼 | 来源:发表于2017-05-01 23:23 被阅读133次

一个上午,我反复把中国现代小说史的第254页-274页读了一遍又一遍,这一章夏志清写的是张爱玲和她的小说。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张爱玲的评论,甚至这个久负盛名的天才女作家的小说,我也是一部也没有读过,更谈不上会欣赏她写作技巧的过人之处。

张爱玲在六十年代的再度走红,很大程度上与他《中国现代小说史》里对其推崇有加有关。在这本书里,夏志清对张爱玲文学地位最重要的断语有三:张爱玲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金锁记》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秧歌》在中国小说史上是“不朽之作”。而张爱玲虽少年成名,但是当时并未得到普遍认可,或许人们认为张爱玲所写的是通俗文学吧,甚至在1949年上海解放,1952年,张爱玲避居香港。此时文坛中的沈从文和朱光潜已经成为左翼作家批判的对象,而张爱玲所受的麻烦,似乎远不如这两位教授那么大。原因是左派根本瞧不起她,并不拿她当做一股“反动力量”来看待。张爱玲的《秧歌》1955年春季在美出版时,虽然报界给予好评,但是也不足以使大众注意到这本书的价值,美国文坛对这本书似乎不加注意。夏志清对张爱玲十分欣赏,他认为她的小说意象的繁复和丰富,她的历史感,她的处理人情风俗的熟练,她对于人的性格的深刻的揭发,都是独树一帜的,他在书中写道:

张爱玲早年的生活并不快乐,亏得她毅力坚强,没有向环境屈服;后世读者能够读到她的作品,应该觉得幸运。一般青年女作家的作品,大多带些顾影自怜神经质的倾向;但在张爱玲的作品里,却很少这种倾向。这原因是她能享受人生,对于人生小小的乐趣都不肯放过;再则,她对于七情六欲,一开头就有早熟的兴趣,即使在她最痛苦的时候,她都在注意研究它们的动态。她能和简奥斯汀一样地涉笔成趣,一样地笔中带刺;但是刮破她滑稽的表面,我们可以看出她的“大悲”——对于人生热情的荒谬与无聊的一种非个人的深刻悲哀。张爱玲一方面有乔叟式享受人生乐趣的襟怀,可是在观察人生处境这方面,她的态度又是老练的、带有悲剧感的——这两种性质的混合,使得这位写《传奇》的年轻作家,成为中国当年文坛上独一无二的人物。

我细细品味张爱玲的文字,她对文字的运用能力可谓得天独厚,得益于她中西合璧的教育,她的遗少型的父亲,督促她的课业很严,她从小就熟读中国旧诗古文。她的文字技巧,实在得力于此。她的父亲逼她学中文,母亲又很早把她带人西洋艺术、音乐、文学的世界,因此她的文字雅俗共赏,她的小说里所表现的感性,内容也更为丰富。张爱玲的文字是有颜色的,比如她被父亲打了之后的心境,是这样写的:

花园里养着呱呱追人啄人的大白鹅,唯一的树木是高大的白玉兰,开着极大的花,像污秽的白手帕,又像废纸,抛在那里,被遗忘了,大白花一年开到头。从来没有那样邋遢丧气的花。

感叹过岁月流逝时,张爱玲是这样写的:

白色的天,水阴阴地;洋梧桐巴掌大的秋叶,黄翠透明,就在玻璃窗外。对街一排旧红砖的巷堂房子,虽然是阴天,挨挨挤挤仍旧晾满了一阳台的衣裳。一只乌云盖雪的猫在屋顶上走过,只看见它黑色的背,连着尾巴像一条蛇,徐徐波动着。不一会,它又出现在阳台外面,沿着栏杆慢慢走过来,不朝左看,也不朝右看;它归它慢慢走过去了。生命自顾自走过去了。——《等》
照片这东西不过是生命的碎壳;纷纷的岁月已过去,瓜子仁一粒粒咽了下去,滋味各人自己知道,留给大家看的惟有那狼籍的黑白的瓜子壳。——《连环套》

描写爱情时,她是这样写的,刘若英的原来你也在这里那首歌的歌词来源于此: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爱》

有些人认为张的小说多与男女之事有关:追求、献媚,或者是私情,不过是些通俗小说而已。男女之爱总有它可笑的或者是悲哀的一面,但是张爱玲所写的决不止此。

那些悲剧的人生,不由自主的命运,小人物的悲哀,张爱玲说她不愿意遵照古典的悲剧原则来写小说,因为人在兽欲和习俗双重压力之下,不可能再像古典悲剧人物那样的有持续的崇高情感或热情的尽量发挥。悲剧人物暂时跳出自我的空壳子,看看自己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空虚的。这种苍凉的意味,也就是张爱玲小说的特色了。人的灵魂通常都是给虚荣心和欲望支撑着的,把支撑拿走以后,人变成了什么样子,这就是张爱玲的题材。她的几篇讽刺性的短篇小说里,主角人物在如意的环境里忽然来了一点小不如意,他的满怀希望忽然临时变成失望,这样他对于人生的悲剧,多少有了认识。

或许这也是我不太喜欢看张爱玲小说的原因,是我还没有准备好踏入苍凉的人生,生活本身就是金黄色的肥皂泡,摇摇欲坠。如果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生活,谁喜欢呢?而张爱玲用她的小说戳破了这个金黄色的肥皂泡。我拒绝承认这样的人生结局。所以那时的我选择暂且不看。

可是,现在似乎有了点能承受生命之重的勇气。总算明白人总是人,一切虚张声势的姿态总归无用。幽默中夹杂着苦味,骄傲中带着无可奈何,试图英勇又被命运的浪头裹挟向前,有享受细小人生乐趣的襟怀,可是往大处看又发现人人的处境都是荒谬无聊的深刻悲哀。是以说,无论是王孙富贵,还是市井小民,亦或是街边乞丐,都是悲剧人生,无一例外,不胜苍凉。而张爱玲的作品戳破这苍凉,看似凉薄,其实是对普通人的错误弱点,有极大的容忍。承认生命的悲剧之后,再看她所记录下来的小人物,不可避免的做些有失高贵的事情的时候,使人拉不起清教徒的长脸来责人为善,凉薄背后是无所不包的同情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夏志清,看张爱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bwq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