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寒,宜蜗居,烹茶读书。
读书后不写点东西便好似白读了一番。很多学校都会要求教师写读书心得,这让一线老师很苦恼,让我们读书很简单,但让写读书心得就有些难了。磕磕巴巴地写出一篇读书心得来,要么单纯复述书中的内容,没有经验例谈,没有自我回应, 更没有理论观照。为何我心知肚明,一者源于我个人正是经历了这样的写作阶段,二者源于个人工作经历,曾大量阅读并修改了教师们的读书心得。
《中国教师报》的记者曾经邀请程志老师做访谈,问到他“一篇好的读书心得应该是怎样的”,他是这样回答的:一篇好的读书心得有一个基本标准——需要与切身的教育教学产生一种体验式关联,并通过读书心得的写作有效将自己的教学实践与书中所写相结合。
那这样的读书心得该怎么写呢?
第一步,观照全书
读完一本书后,要对整本书的内容做一个概览式的总结,这一步我通常会参考书的封面、书的前序、后序、目录。我们老师在教学生读书时,也会让他们在读一本书之前先读书本的这些部分,便于快速了解全书。
第二步,观照自我
结合书中的观点,联想自己的生活经历,或是让自己的经历成为书中观点的例证,或是让书中的观点促进自己反思不足。
比如,我曾在一片文章里读到这样一句话——“观课时要关注学生关怀和学生权益尊重,坐在学生身边要征得他们的同意,不要在教室随意走动干扰学生,学生遇到困难时要当助教指导和促进学生学习”,读到这里时,心里十分欣喜,因为我平时听课时就是这样做的,只要是坐在学生桌子旁边,我都会轻声询问,学生小组讨论进展不顺利时,我会参与他们的讨论,并给予一定的引导。这便是让自己的经历成为书中观点的例证。
又如,我在另外一篇文章里读到“全景式数学教育倡导‘二胡’,即老师的课堂上,学生要敢于胡思乱想,轮到学生发言时,学生要能尽情地胡说八道”。读到这里时,我就有些汗颜,虽然我是语文老师,但课堂上也该坚守这“二胡”,我联想到上周,有两次学生发言完毕后,我武断地评判:别胡说八道哈,咱们考证后再说。其中有一次,是读“马作的卢飞快”,我按照我的教材教的是“的(di二声)”,但有学生说是“的(di四声)”后来我仔细查看了教材的版本以及去度娘上考证了一下,事实证明,教材改版了,学生的发言是有价值的,而我的评价反而是“胡说八道”。以后在语文课堂上,我还得更加谨慎,不能轻易否定学生的想法。这个例子便是书中的观点促进自己反思不足之处。
第三步,观照大家
这里说的“大家”是大学问家,大理论家。我们写读书心得时,可以将作者的观点进行学理观照,写作的支架可以是“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这本书的作者进一步论述了这种观点的合理性。”因为很多书本的内容追根溯源,都是经典书籍里,大教育家们说过了的,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还是要多读多研究经典的教育书籍,书不用读太多,把经典的几本读深,读透,再看其他书时,便发现后人这书上写的都是前人说过的,万变不离其宗,能从任何一本书里观照到经典的教育理论,那新书便可读可不读了。
我上面所写的读书心得的这三个步骤,也并无新颖之处,其实也是前人所说的“见天地、见自我、见众生”,这个框架不仅适用于写作,也适用于上课,适用于生活。
最后,写到这里,我要“观照大家”了,张家鸿老师认为“唯有让书籍参与自己精神创造与行动实践,这本书才能真正内化为生命的一部分。”这或许也可以解释为何放寒暑假时,当我看了很多教育类的期刊杂志和专著后,心里总感觉缺点啥,即使写完了读书笔记,依然觉得莫名的虚空。这便是因为放假没有教育实施对象,不能马上实践书中所讲的内容,这也便是古人所说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以读是输入,写便是输出了,做是高阶的输出,学习到这一步才算是知行合一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