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之所以被认为不幸福有四个理由:第一是,它使我们不能从事积极的工作;第二是,它使身体衰弱;第三是,它几乎剥夺了我们所有感官上的快乐;第四是,它的下一步就是死。
——西塞罗
最近在读《季羡林谈人生》,其中论述老年、追忆师友的若干篇文章,令我印象深刻。
季老生于1911年,辞世于2009年,享年近百岁,历经清末,民国,新中国。留德十年,赶上了二战;文革浩劫,也曾交“华盖”之运。就人生这个话题来说,于年寿于经历,季老当是极有发言权的。书中辑有多篇追忆师友的文章,纪念的对象包括陈寅恪,汤用彤,沈从文等,莫不是学术界的巨儒。从成文时间推断,季老写这一系列文章时,也已70高龄有余,想必此时看到故友良师们纷纷离去,写下纪念文字时,心中除了怀念,应该别有些其他感触吧。
可能是自身年龄的原因,这本书中我首先注意到的,是几篇论老年的文章。季老博古通今,引经据典,辅之以自己的人生经验,读来颇受启发。我归纳整理了以下几点,与大家分享。
其一,如何看待老年。书中先是引用了西塞罗《论老年》中的观点:“我并没有觉得老年有什么不好。”这应该是一种积极的态度了。为了防止偏颇,随后又提到了蒙田的《论年龄》。蒙田的观点大致是与西塞罗的相反,对于老年的态度很消极,认为人生的绝大部分成就都是三十岁之前完成的。季老显然更倾向于前者,他借陶渊明的“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表达了自己的态度。这是一种有着中国式智慧的观点。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巨匠的观点博弈中,我竟意外发现了一条保持老年记忆力的良方,那就是“每天晚上把我一天所说的话、所听到或所做的事情再复述一遍。”
其二,论老来所思。老了想什么?自然是想到死,想到自己的身后事。有个有趣的现象,越是到了年老,就越是爱悭吝钱财了。这是为什么呢?无外乎是想趁着自己还在,多为后代积财罢了。书中引了白居易的一首小诗,非常有趣,诗云:
蚕老茧成不庇身,
蜂饥蜜熟属他人。
须知年老忧家者,
恐似二虫虚苦辛。
我很赞同季老对此的观点: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认真负责地完成自己这一代的任务。做到这一步,就可以心安理得了。
当然,这句话简单,道理大家也都懂得,但要做到,就很不容易。
其三,老年十忌。这‘十忌’是季老自己总结的,其中有的我十分赞同,而有些我是不怎么同意的。我想把其中几点我非常赞同的观点引用如下,也算是人到中年即将‘入老’的自勉吧。
不能倚老卖老;切勿思想僵化;休提当年勇;别没事总是叹老嗟贫;多给自己找点事情做,但切记要服老。
如果能想明白第一点,看开第二点,做到第三点,我想,一定能活出思想健康,心胸豁达,又不招人讨厌的老年生活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