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知识结构的最佳追求,莫过于在某些熟悉的领域有比较深刻的见地,与此同时,还多多少少对其他领域的知识有一定的认识。
这就需要一个人既要在一些方面深耕,又不能闭门造车,任何别的领域都不再理会。
如果把有深刻见地的领域叫做深度,那么同时了解的多个其他领域就叫做广度。深度和广度的结合,就形成了知识或者认知的“T”型结构。
“T”型知识结构即要求知识的广博,又要求知识的深度。即要求在一个领域有较深造诣的同时,又要具备广博的知识。
一个只追求广度而不具备专业深度的人,虽然所知很多,但是在处理真正事项的关键环节时往往束手无策。就比如一个什么都懂一些但是没有任何专长的职员在大家心中可能就是一个平凡的员工而已,事实却是——他懂得的东西真的很多。
相反,一个目不窥园,只在一个领域深耕的人,很容易变成一个“锤子人”——因为手中拿着锤子,就把全世界的问题全部当成钉子处理。
一个高素质,专业的知识结构,必然是广度和深度的结合。广度是博,深度是专。博而不专,平淡不奇;专而不博,孤陋寡闻。
一个好的写作者必然是尝试了各种题材,手法,时评,故事描写……最终选择了写小说,或者写励志文章,或者写心理学认知等等,由博而专,由专形成了自我的写作风格。
对于绘画而言,初学画画,我们会尝试画各种事物——鸟兽人鱼草木天井……到最后逐渐形成了一种偏向,比如有人喜欢话人物肖像,有人喜欢画草木,有人喜欢画虾……
《南史·谢灵运传》当中记载了一个典故——谢灵运在夸耀自己和曹植的才能时说:“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他定是在夸耀曹植和自己才智的广度。
曾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康生在评价自己的字时曾经狠狠的羞辱了郭沫若——“比目鱼同志,若论书法,我用脚趾夹根木棍,都比郭沫若写的强。”虽然他注定要被历史沦为反派的存在,但是那份轻狂足见其书法造诣的深度。
博专结合,由博而专,以专养博,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日更】47/100
文章首发于本人公众号“不适者昇存”,敬请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