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最后两章,一是他处理天津教案,二是曾最后的岁月。天津教案的处理,读来真是心痛,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典范。曾抛却世人所重视的名,利,甚至是将生死置之度外,只为国家和平稳定,人民免遭战争之苦。没有引发战争,却使自己声望到达最低点,人人讥笑,诟骂。落得个晚年惨淡。有处细节是,天津教案的烂摊子李鸿章不愿立刻接手,还是留曾在泥沼里艰难行事,饱受各方折磨,事后他并未责怪李,觉得也是人之常情。这种强大的独自面对困难的心性和包容气度,真是令人佩服。读他最后的岁月,也数次眼红红,仿佛看到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拖着病体,带着破碎的心,仍然以高标准要求自己,为国家拼尽全力,死前的最后一天都在处理公务,写日课反省,也为国家做了最后一件实事,挑选人才出国学习。这种强大的精神动力来自于哪里呢?来自于强烈的忧国忧民责任感,数年来的坚持学习和自省。让我感受到他的纯粹和大格局。由此想到,我自己的人生格局真是太小了,幼稚得很,看事情太重眼前得失,没有分析全局,大局。表现有意志不够坚定,情绪波动太大,有时自己都不明白做事的出发点和初衷。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这很可怕。完全是无目标前行,或许能够取得一些局部成绩,但从长远来看,不堪大用的。小到做每件事,大到过自己的一生,都得有个目标和指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