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谈话教师创造性工作中的几个主要问题
1.关键性问题
——领导全体教师进行创造性工作
只有日渐深入地对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细枝末节进行钻研,只有不断地开拓为学生塑造灵魂这门艺术的新境界,您才能为别人所信赖和尊重,成为真正的领导者,成为“教师之师”。
在听课和分析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常常想:为什么学生的回答总是那么贫乏、苍白又单调?为什么在这些回答里缺失了学生鲜活的、独特的思想?于是我开始记录这些回答,分析学生们的词汇量、言语的逻辑性和修辞成分。我发现,在学生们的意识里,他们所使用的很多单词和词组,并没有跟鲜明的表象、跟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联系起来。我一边分析在同事们课堂上观察到的情况,一边更加深入地思考以下问题:词语是如何进入孩子们的意识的?又是怎么样成为思维的工具的?孩子们是怎么样借助词语来学习思考的?思维又是怎么样反过来促进言语发展的?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在对学校精神生活中最复杂而又最微妙的方面——孩子的思维进行指导中,究竟有哪些缺点?首先,我开始条分缕析自己的工作、上课和班级学生的回答问题情况。比如说,让学生讲述一滴水的旅行故事。学生原本应该讲述初春的溪水、春日的细雨、天上的彩虹和宁静的湖水轻轻的拍击声。关于这一切,学生应该像讲述他所亲身接触的世界一样,因为他自己就是这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中的一部分。但是,学生说了些什么呢?是死记硬背的、生硬拗口的词组和句子,这些是他们自己也搞不懂意思的。孩子们的思想为什么会如此贫乏?我一边听着他们的讲述,一边进行着思考,脑海中渐渐形成了一个看法:我们教师没有教会学生思考,从一入学开始,我们就关闭了学生眼前通往迷人大自然的大门。从此以后,他们再也无法倾听到溪水淙淙声,无法倾听到春雪消融声,无法倾听到云雀歌唱的声音,他们只是在背诵那些描述美好事物的句子,枯燥乏味的、苍白单调的句子。
如今,我校教师们正在致力于新的探索:对在观察大自然的过程中产生的词汇,进行情感色彩的研究。我们探讨的问题有两个:思维与情感。我们也在更深入地研究课堂教学的每个细节,研究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中的思维方式。
2.集体的教育理念和教师的个人创造
这种工具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在这其中包含了五种技能:观察(周围世界的各类现象)、思考、表达(所见、所做、所思、所察)、阅读和书写。
积极观察,这实质上是学生和周围世界,首先是和大自然互动的最初行为。借助观察,认知和学习才能成为一种劳动,才能锻炼出观察力,而这正是智力素质发展的一个特征。将观察力和有思考的阅读相结合,才能奠定学生智力不断发展的坚固基础。”
3.完善的智力活动是思考、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
必须要大量地听课和分析课堂教学,才能对教师的教育学和教学法修养,对他的精神财富、视野和兴趣等做出正确的结论。只有对大量的事实材料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后,才能拥有对教育现象的发言权。在完整地听完一节课后,可以和任课教师谈谈。但只有对一系列课程进行分析后,才能对各种教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概括。青年校长的任务,就在于要先对事实进行思考和分析,然后逐渐过渡到对各类教育现象的判断。这种过渡不仅取决于校长是否善于观察,而且还取决于是否能听取教师的意见。只有校长和教师共同对课堂进行分析,才能算是充分的。校长和教师们一起对课堂教学进行评议,深入思考,互相了解彼此的思想和观点,这是实施完善的教育领导的一个非常重要条件。
4.当教师讲解新内容时,学生脑子里在想什么
经验丰富的老师经常会使用亚里士多德“思维始于惊奇”这个经典法则,来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的智力活动。有一部分数学老师在讲解新内容时,在阐释事实和现象的实质过程中,会在学生的脑海中种下带有鲜明感情色彩的疑问。正是疑问的这种情感色彩激发出学生的惊奇感:“为什么会这样子呢?”惊奇感——正是求知欲充沛的源泉。比如,在上植物学课时,教师向学生展示实例,以说明植物细胞在有温度、湿度和阳光的情况下,是怎样产生和积累有机质的。这样的一个事实,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大自然的巨大奥秘。想要深入探索这个奥秘的强烈愿望就是一股巨大的动力,是思维的情绪、意志的动力。
第二次谈话 教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
4.了解学生
人的个性,是由生理力量、精神力量、思想、感知、意志、性格和情绪等多种因素构成的极其复杂的综合体。如果缺失对这些知识的了解,那么就既谈不上教学,也谈不上教育。如果您希望用教育思想来领导学校(也只有这样,因为没有教育思想来领导学校,也就没有校长),如果您致力于将全体教师凝结成为统一的教育力量,使每个受教育者都能在教育过程中成为您的小助手和志同道合者,让教育和自我教育结合起来,那么就应该将学生放在全体教师集中注意的焦点处,放在您的焦点处。
教师给学生进行教育鉴定,要介绍儿童智力形成的环境,对于决定儿童的感知能力、认知观念、言语能力和眼界视野等的积极和消极因素,要加以详细说明。对于儿童的家庭智力生活情况,要加以着重分析。教师还需要说明,儿童对于周围世界的初步概念,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形成的?这些概念又是如何在他们的言语中反映出来的?在儿童语言学习的年纪(从出生到五六岁),他的父亲、母亲及周围亲近的人们有什么样的语言特点?孩子在幼年时听过什么样的童话和歌谣?大人给他读过什么书,书籍在家庭精神生活中占据什么地位?孩子在学会阅读以后,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现在又读些什么书?家里订阅了哪些报纸和杂志?
5.教师的教育素养
我和教导主任一起去听课和分析课时,会将需要运用到教育学和心理学分析的问题单独记录下来(例如以下问题:紧张的脑力活动对于记忆已经学过的内容有什么影响;如何考虑学生神经系统的类型,以便确定课堂上脑力活动的方法;可以采用哪些专门的方法来唤醒学生对于所学科目和具体教材的兴趣;等等)。不论是校长、教导主任,还是课外活动的负责人,我们所有人在教育工作中,每一步都可能会遇到心理学和教育学的问题。在学校生活这个领域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如果不懂心理学就根本没法去解决。例如:学生的哪些行为应当在班集体中进行讨论,学生行为的哪些方面又不应当放到集体中讨论?知识评定的过程中应该保持什么样的教育节奏和分寸?等等。我们三个人每周都会碰头,翻阅我们记录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笔记,并且讨论用什么方法才能解决这些复杂又难解的问题。有些问题会提交至校务委员会讨论,有些问题则会前往科学研究中心寻求帮助。
我们教师言语的不足之处在于,无法用言语来塑造出鲜明的形象,这就导致学生很难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因为抽象思维是以概念为基础的,而概念又是以词语创造出来的表征为基础的。
第三次谈话 学校集体的精神生活
要想上好一堂课,教师需要用毕生的时间来准备。
1.教师的自由支配时间及其一般素养的提高
要想上好一堂课,教师需要用毕生的时间来准备。我们这个职业和劳动技艺的精神基础和哲学基础就是这样的:要想在学生面前点燃一束知识的火花,教师先得吸收一个光的海洋,一刻也不能离开那永远发光的知识和人类智慧的太阳。教育工作中有一条极有意思的定律:知识的传授过程不是直线式的,不是教师今天一学到什么,马上就可以传授给学生。如果教师在上课前一天才去寻找知识点的出处,选定他要讲解的材料,那么,他的学生的精神生活肯定会变得贫乏而狭隘。一位知识渊博的、勤于思考的、经验丰富的教师,他并不会花很长时间去准备明天的课,他直接花在备课上的时间是很少的。他也不会写太冗长的教案,更不会把这堂课的具体材料内容誊写进教案里。他确实毕生的时间都在为上好一堂课而准备着。他的精神生活,就是不断丰富着自己的大脑。他永远不会说:我的知识积累已经足够多了,够用一辈子了。知识是鲜活的,永远在更新。知识也会陈旧和衰亡,就像人会衰老和死亡一样。
对阅读的兴趣、热爱和尊重书籍的氛围是不会自然而然形成的,也不是靠领导的命令就能形成的,行政手段在这里是完全行不通的。集体思考、集体讨论、座谈、热烈地讨论和兴致热情,这些才是培养阅读兴趣的源头。
2.教师的集体创造性工作中的研究因素
对事实的初步研究、观察和对比进行了几个月的时间,女教师将每个孩子的智力发展情况与他们父母的兴趣爱好、文化程度、知识视野等进行了比较。在进行观察的第一年年末就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取决于家庭的文化程度。这个结论说明,有必要提前关注儿童在入学前的教育。女教师与下一年度即将入学的学生父母们进行了座谈,建议家长们要丰富家庭精神生活,拓宽孩子们的表征、概念和兴趣视野。家长们遵照女教师的意见购买了家庭图书,并让孩子在入学前进行阅读。在儿童入学前几个月,女教师定期将未来的学生们聚集到学校里,带他们去田野里,去小河边。这是一项很有趣的创造性工作,其意义就在于拓宽了儿童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积极词汇,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维尔霍维妮娜对这项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写成了一篇论文发表在国内的杂志上。
如今,这位女教师正在对思维发展迟缓的学生进行研究。她学会了对事实进行观察、分析和研究,学会了将本质和非本质区分开来。从学生的学习劳动中,她看到了教育现象,她认为,其根源不仅是生活所赋予的,还取决于教育者的积极劳动。只有经过研究和分析的事实,才能为深入思考、总结和概括提供丰富的素材。这是一项真正的研究性工作,是每一位善于思考的教师都能做到的。就以知觉与思维两者之间关系的初步结论为例,对事实的分析表明:思维的个人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周围世界的知觉的个人特点,而往往正是后者被忽视了,被疏漏了。要想教会学生思考,首先就要考虑学生的个人特点。
第四次谈话 问题学生
大喊大叫,是对学生的行为举止、学习态度所做出的最简单最粗暴的一种反应,在这种反应中包含着本能的成分。在大喊大叫中,人的真实的情感会丧失殆尽。也许,您也注意到了:教师在对学生大喊大叫时,他的声音变得和心平气和时完全不一样,连他自己都辨别不出来了。这是一种可怕的标志:教师对学生的大喊大叫不仅是在肆意宣泄着自己的本能,而且还严重摧残了孩子幼小心灵中细腻的情感。那些经常受到大声训斥的孩子们,会丧失感知他人细腻情感的能力,更令人担忧的是,还会丧失对于真理和公正的敏锐性。大声训斥会令孩子们的良知变得迟钝麻木。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状况:父亲、母亲或者教师在大声训斥之后,会平静一点,恢复常态,开始心平气和地劝导和说服孩子。他们会对孩子说一些好听的、公平的话,但孩子此时仍然处在大声训斥的阴影之下,已经失去了理解和领悟的能力。
2.他们为什么变成了问题学生
教育过程中蕴含的人道主义体现在以下方面:如果一个人,他无法做到其他大多数人能做到的事情,我们不能让他产生低人一等的感觉,而要让他感受到人类崇高的快乐——掌握知识的快乐、脑力劳动的快乐和创造的快乐。在我们从事的教育工作中,人道主义的最高的境界是依靠对于自然界的深刻认识,去征服那些看似先天决定好的事情。为了要成为一名真正的教育工作者,就应当对心理现象、人的精神现象的自然科学与解剖学原理等进行深入学习研究,研究儿童的心理反应过程与形形色色的外界因素之间的关系。
第五次谈话 道德教育的几个问题
第六次谈话如何指导学生的智力活动
2.在学校里应当掌握的最重要的能力和技巧
我对中等教育阶段的整套知识、能力和技巧体系进行了分析,我似乎发现了教养、智力发展和信念等赖以生存的基础所在。这个基础就是实践能力和技巧,缺失了这个基础,教学过程就无法进行下去。这些能力和技巧包括:观察世界的能力,对所见、所做、所想、所察、所读、所写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等等。
在学校十年中,学生应当掌握哪些最重要的能力和技巧呢?我将它们罗列如下。
(1)观察世界的能力;
(2)思考能力,即通过类比、比较和对比,找出答案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
(3)对所见、所察、所做、所想进行表达的能力;
(4)快速地、形象地、有意识地阅读能力;
(5)快速地、流畅地、正确地书写能力;
(6)对所阅读的材料进行逻辑分析,并发现其中联系的能力;
(7)根据同学感兴趣的问题,找到所需书籍的能力;
(8)根据感兴趣的问题,在书中找到所需材料的能力;
(9)阅读过程中对文本进行初步的逻辑分析的能力;
(10)听教师讲解的同时做好简要记录的能力;
(11)阅读文本的同时听懂教师关于文本逻辑分析的能力;
(12)写作文,即将所见、所察叙述出来的能力。
通过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观察和研究之后,我确定下来何时应当掌握何种能力,即什么时候、在哪个年级,个别情况下,还要确定在哪个学期、哪个学季,相应地应该掌握什么能力。稍微看一眼上面的列表内容,我们就会感到不安和焦虑。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的根源,立马就能一目了然。而这些困难,就是教学过程中的绊脚石。
第七次谈话 对听课和分析课堂的几点建议
6.学生学习新课时的智力活动
我听着教师们对教材的讲述,从讲述的教材内容本身,就能发现教师是否能够调动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以及他怎样将新内容与学生已知的旧知识联系起来,他提出的问题,是否促使学生运用旧知识来解释新内容,他采取了哪些专门的逻辑方式来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经验丰富的教师从来不会忘记亚里士多德的那句名言:“思维始于惊奇。”所以,他们一般先从学生已知的内容讲起,从引导学生产生问题的内容讲起,让鲜明的、情感丰富的问题引发他们产生好奇之心。例如,在植物课上,教师向学生讲解各种现象,让他们知道,在一定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下,无机物是能转化成有机物的。对于这一事实,教师要将其作为大自然的奥秘加以揭示,从而激发出学生探索这一奥秘的意愿。而这种意愿,是推动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也是思维情感的源泉。教师的引导作用在这里尤为重要,他要善于引导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专心致志,从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中发现未知、探索未解之谜。在实践中,这种智力活动也被称之为智力主动性。
学生进行独立研究的对象,可以是图片、插图、流程图、线路图、模型、语言材料(包括词、句)等。教育的技巧就在于,并不是将现成的结论直接告知学生,而是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去得出结论。
不应当这样着急叫学生复述,讲解新课之后要留一点时间给学生思考:教室里要保持安静,学生们认真思考教师刚刚讲解的内容。教学内容不同,进行思考的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阅读、列提纲、做流程图、画简笔画,等等。例如在讲解完三角函数的概念之后,可以让学生在草稿本上画一些草图。
一定要专门留出思考的时间给学生,让他们有机会深入思考,有机会聚精会神。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快速掌握新课内容,也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用同样的方式进行思考,就让每一位学生独立自主地弄懂教师的讲解吧!有些教师会建议学生用不同的形式来思考:图片、插图、流程图、线路图、模型,等等。
教师讲解完之后,个别学生还有些地方没理解,没搞懂,这种情况也是经常有的。而且,学生经常自己也说不清,哪些内容懂了,哪些还没有懂。因而,需要时间和精力来理清思路、自我检查。在经验丰富的教师看来,深入思考上课内容是课堂上最重要的一个阶段。
第八次谈话 学年总结工作
2.总结工作的本质及技巧
教育总结工作的路径大致如此:从初步的观察、三言两语的简短笔记,逐步扩展到教育集体广泛的研究工作,逐步深入研究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实质。以上我举的例子,在学校教育的领导和总结工作中,都是非常具有典型性的。从收集事实、分析事实、研究事实,到做出总结性的、抽象性的结论,这样的一条路径,学校领导应当每天都走一遍。
对笔记本上记录的内容进行思考加工,是我对一天工作的总结。在我的笔记本中有一个专栏,专门记录我的总结和结论。这种记录并不是很多,也不是每天都有的。等到了一周结束的时候,我就对这一周内听的所有课进行思考,从纷繁复杂的事实中抽离出来,而只关注最重要的内容。以下就是我在某一周结束时,在笔记本上写下的几点结论。
(1)师生智力活动的一致性。教育过程中蕴含的技巧就在于,要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反映在他们的作业形式中,这样的话,教师就能依据学生的外在表现,考察学生的思维过程,判断他们遇到的困难。如果教师要等到下课后,才能了解到学生哪些弄懂了,哪些没弄懂,那么这样的工作就是盲目的。
(2)不能过度追求直观性教学。对于学生早就熟知的事物,千万不要进行直观性教学,这会妨碍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教师带着一只猫进课堂教学,并不能帮助学生对猫产生更多的了解。如果您真的想讲解关于猫的新知识,您就需要好好想想其他办法。
(3)学生的注意力,不是靠专门的教学方式就能培养出来的,首先是要取决于智力活动的性质。目标清晰、思维专注——这是注意力的主要源泉。要尽量使思维和意志达成一致
(4)在低年级,尤其是在一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片刻就会迅速疲劳。不能让低年级学生长时间处于大脑紧张的状态,这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要设计一些习题,让学生在完成的时候轻松自如。
(5)记忆负担过重,这是导致智力衰退的原因之一。记忆力是极其娇嫩而细腻的东西,需要我们小心翼翼地对待。有一些思想和词组是特别难记的,孩子们不能承受过重的记忆压力。您一旦发现他们有疲累的症状,就要赶紧变换方式,让学生进行不需要有意识的识记活动。
以上这些笔记,就是我进行学年总结的材料。按照同样的原则,我在一周结束时,将那些从日常工作中总结出来的想法写在笔记本上,主要包括:检查教师的课堂教案、学生的书面作业、班级杂志;对一些复杂的教育现象进行观察,尤其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同班级之间、不同年龄之间的精神交流现象,等等。以下是我在某一周结束后记录的。
(1)真正的教育大师不会把教材提纲写进课堂教案里的。所有的知识都已经储备在他自己的大脑中,课堂教案是对教材的一种加工。这里有一个有趣的细节:如果教师过度依赖大纲,如果他费尽力气挤出几个单词来,那么学生就听不懂教师的讲解,脑子里就会一团糨糊。
(2)课题计划是否有必要?课题计划,即按课题制订授课计划,这在当下十分流行,我们需要对这个问题好好思考一番。至于五节课、十节课之后,到什么阶段将进行谈话或者让学生进行独立作业,教师能够预测出这些问题吗?一名好教师,好就好在他是按照课程的内在逻辑来进行授课的,毕竟,上课首要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孩子们。适合六年级A班的计划,不一定适用于六年级B班,因为在不同的班级里,有着完全不一样的孩子。一名好的教师并不一定能准确预见到课堂上每个细节,但是,他能够在课堂过程中善于找出专属于这堂课的有用细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