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重要目标是经济发展,这对应了一个人生存所需要的经济需求。
对于很多人而言,让孩子接受教育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了让他们最终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能够衣食无忧,甚至实现自我成长。经济因素或许不是我们重视教育的唯一原因,但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的确,经济发展能力,是教育最容易看到的收益。现实中我们也发现,受过教育的人、受教育程度更高的人,在经济发展上拥有的优势也更大。我们常说,教育是普通人实现阶级跨越的最有效途径,这种阶级跨越,在当下更多指向的就是财富的跨越。中国恢复高考以来,也的确有无数的寒门之子,通过教育这条道路,实现了人生的转变。
经济发展这个目标对于教育的影响,几乎所有人都感受到了,也因此,我们当下的教育变得功利起来,高收入成为很多人接受教育的终极目标,收入水平也成为评判一个人的重要标准。由此,很多人将经济发展当成了教育最重要的目标,不顾个人实际情况,盲目追逐那些“高薪”的专业和门类。那么,经济发展目标真的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吗?
未必,不妨来看看另外三个我们时常忽略的教育目标。
第二个重要目标是社会发展,这对应了一个人生存所需要的情感需求。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我们生活在社会的大网里,生活在人际的圈层里,每时每刻都与别人发生着关系。所以,教育的目标之一,也是让我们学习如何社交,如何和他人保持一种良好的关系,如何在社会中形成自己的定位。这有点像我们今天常说的情商了。
可惜的是,我们今天的教育竞争过于激烈,学生们将彼此视为竞争对手,以对立的情绪看待彼此。学习也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行为,一张课桌,就足以支撑起整个学习生涯,合作、互助之类的,在教育中也只是少数。这也导致很多人在进入社会后,不能快速适应那些需要团队合作的工作,也处理不好那些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从而陷入困境之中。
此外,伴随着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人们能在手机电脑的屏幕后面谈天论地,却对“面对面”的关系手足无措。“空巢青年”、“社交恐惧症”这些近几年涌现的新词,代表的正是当下人们面临的社交障碍。对此,我们需要通过转换教育方式,通过鼓励学生一起学习、玩耍和工作,来缓解这些问题。
第三个重要目标是文化发展,这对应了一个人生存所需要的文化需求。
这里所说的“文化”,包括价值观、信仰和使其成为现实的行为方式。年轻人对于周围的世界了解,本质上就是对于周围文化的了解。正是文化,塑造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价值理念,不同的生活习性。
其实,孩子们从小学到的很多东西,本质上都是文化的。他们习得的语言,他们听到的人生道理,都是文化的具体表现。孩子们在对周围文化的理解中逐步融入这个世界,他们通过文化获取认同,比如地域文化、企业文化;他们通过文化理解别人,比如说尊重少数民族的一些生活方式;他们通过文化洞察内心,比如在文学艺术中得到心灵的启迪和净化,这些都是文化发展的重要价值所在。
今天的社会足够多元化,社会的文化网络也复杂而多彩。二次元、饭圈、驴友圈、美妆圈、诗词界……所有的这些都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对文化发展目标的重视,可以让孩子们不偏执于某种固定文化,而是怀着更包容的心态,欣赏文化的多样性,理解不同群体之间的文化差异以及它们之间如何相互影响。
第四个重要目标是个人发展,这对应了一个人生存所需要的价值需求。
如果我们忘记了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们的心灵和思想,转而追求金钱、名望和地位,那么教育的其他目的也就无法实现。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的爱好画画、有的喜欢手工、有的喜欢计算、有的喜欢表达、有的喜欢做饭,有的可能就只是喜欢收拾家。这些原本没有好坏,但是我们的学校教育却忽略了这些千差万别,只以一个标准衡量孩子们,甚至用他们不感兴趣的东西去压抑他们,最终使孩子们失去了对学习的热爱。
教育应该是个性化的,应该通过教育让每个孩子发现内在的自我,发现自己的热爱,发现这个世界上独属于自己的那条道路。真正的教育不是让孩子成为“人上人”,而是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经济发展、社交发展、文化发展、个人发展,这就是教育的四个重要目标。作为家长,在孩子的成长阶段,我们不妨用这四个目的作为模板,判断学校或者家庭是否提供了孩子真正需要的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