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自己和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大大小小的难题或者挫折,而我们如何应对通常是因为我们背后的思维模式在起作用,这也是为什么一个人对出现的事情会有比较稳定的情绪反应和处理方式,今天分享一个学习到的ABC法则,这个来自于艾利斯博士的认知行为疗法。
在生活中和工作中,有时候会听到和遇到这种声音“我们家孩子就是胆小,每次遇到有困难的事情就爱哭或者退缩”或类似的问题,或者是说“怎么总是...”的话,其实背后隐藏的就是孩子的某一种特定的“解释风格”,我们知道孩子是从他们体验到的和看到的来学习,他们还没有发展起来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思维,很多事情不会“拐弯”思考,这也是为什么时候明明我们说了“很多遍”但是他们依然“我行我素”,也是为什么很多时候大人们总是生气又无奈“我给你说了多少遍了..”但是孩子的行为依然没有改变的原因。
ABC法则对我们从孩子背后的思维模式和解释风格引导孩子建立更好的反应和行为方式会很有帮助。A=Adversity=逆境,C=Consequences=结果,B=Beliefs=看法和解释,是一个桥梁和连接器,非常重要;我们说一个生活中的小例子,比如有一天我们回到家,发现垃圾桶有一个自己非常心爱的摔碎的杯子,这个时候我们一般会是什么反应?我们可能会问“发生了什么事情?”、“杯子怎么碎了?”,那么我们期望这个时候孩子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呢?每个孩子可能会有不同的反应,对于很乐于表达的孩子他们会说出事情的经过,事情相对比较容易找到答案,对于有的孩子可能会紧张不敢说话,有的孩子还可能会撒谎等;对于我们一方面想搞清楚事情的缘由和经过,另一方面也不要忽视,我们的行为也在影响着孩子如何解释和处理一件事情。我们希望孩子勇敢,并且诚实的告知我们事情的经过;那么我们就需要明白其实孩子此刻心里其实也承受了紧张和压力--即A,没有人会故意摔坏父母心爱的杯子,那么我们首先态度要平和不要直接让自己的怒怒控制自己,孩子这时可能会告诉我们事情的原因(想给父母倒一杯果汁的不小心摔了),在我们知道了这个原因之后,接下来我们会怎么做呢?我们会感谢孩子为父母着想,但是有时候可能我们会直接跳到C,“你的心意很好,但是以后要注意什么?”,可能这时候孩子会说“以后我会小心点”。如果这件事情就此结束,那么其实我们确实忽视了中间的B,当这件事情发生后,孩子内心的解释是怎样的?尤其是当一件事情发生后,孩子的情绪反应比较大的时候,比如害怕紧张,甚至撒谎,我们更要注意孩子内心的对话是什么,这也是以后孩子遇到类似的问题的反应状态和处理方式。对于这件事情,孩子内心的想法可能有几种:“哦,父母可以理解我,我以后还可以帮他们倒果汁,小心点就好”、“委屈,本来是想给你倒果汁的,你不在乎,以后不倒了”、“倒果汁会带来发怒”、“倒果汁会摔碎杯子,很危险以后不这样做了”,如果我们没有很好地给孩子做出解释,孩子这些解释风格虽然我们看来很奇怪,甚至有些“搞笑”,但是确实实实在在存在。
这只是生活中一个很小的例子,当孩子在学校,游乐场跟其他小朋友发生冲突,或者是学习骑车,滑冰,写作业等遇到问题,在我们跟孩子的沟通中也会存在ABC法则,包括我自己,也在运用这个法则,更加清晰的认识和修正自己的思维模式。
总结:辨别和了解A,观察那些尤其是条件反射式的反应模式,然后反省和改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