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苏南April
大概因为硕士毕业于医学院校,我对医疗相关的新闻总是格外关注。
5月5日刷微博的时候,在一个不显眼的位置看到了广东省人民医院陈仲伟医生遇袭事件。那时陈医生还在抢救中,已经用上了ecom。当时心里一惊,感觉到事情不妙,只有心里为他默默祈祷。
5月6日偶然看到“一个有点理想的记者”发布在微博的一张照片,照片上十几位医生在手术室里为陈医生做手术,手术室外是牵挂他的同事们。不过,这张照片没有在热门上停留很久。
直到5月7日,陈医生故去的消息传来。依旧是那个不起眼的小角落里,一闪而过的新闻。
和往常的伤医(对不起,我真的不愿意用杀医这个字眼)事件不同的是,微博似乎在刻意低调处理这个事件,原因不详。和微博的冷寂不同,朋友圈早已被医生朋友们 刷爆。无论是曾经的医生,还是现在的医生,无一不表达着他们的愤怒、悲叹和哀伤。很多人抱怨:为什么微博那么冷漠,各种娱乐新闻都能刷爆头条,为什么没人 关注这个事件!还有人说:我朋友圈里的普通人对这个事件一点都不关心,他们简直太冷血!更有一首题为“初夏的液体”的诗,让人看得格外动容。
看着朋友们的一个个头像变为黑丝带,看着仍在读医学院,还未走向工作岗位的弟弟一遍遍地转发各种评论,我陷入了沉思。
1、愤怒和呐喊:我们也许是医生和患者,但我们首先是人。
昨天深夜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无数次在想:是什么让医生和患者成了两个完全对立的群体?我不止在一个场合听到过这样一句话:“医生和患者有着共同的敌人,那就是疾病。”有着相同敌人的两个群体又怎么站到了对立面?
我们都知道伤医事件的频频发生有着复杂的成因。但不管因为什么,伤人总是没有道理的事。我们也许是医生和患者,但我们首先是人,是同类。在圣洁的白衣之下,我们有着平等的人格和灵魂,我们都对生命和生存有着极度的渴望。
读硕士期间,我认识了不少医生好友。对于我来说,他们就是我的好朋友,一群普通人,过着普通人的生活。然而现在,似乎就是因为医生、医学生的身份,他们显得和一般人不一样了。每一次看到因治疗效果不好就对医务人员拳打脚踢的事件。我的心总在颤抖!就因为穿上了白衣,这些我们生活中的叔叔阿姨、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就被攻击得那么理直气壮?这些伤人者究竟哪里来的理直气壮?医疗是服务也不是服务,这意味着即使你购买了医疗服务你也不是上帝,也没有拿医生出气的权利。古人总说“请郎中、请郎中”,医生难道不是令人尊敬,需要“请”才能“请”得来的人吗?难道在现代社会的消费关系里,医生连人格都低人一等 吗?你也明明知道医生不是万能的,没有起死回成术,为什么却偏偏把所有的不幸理所应当地归结到医生身上?
诚然,医生队伍里有不好的人。但我们不应该就这样粗暴地把坏人标签贴到所有医生身上,简单地把从事医疗职业的人等同于谋财害命。在我们生活中,这样的标签已经太多太多了!医生=谋财害命;患者=蛮横不讲理;警察=不作为;教师=找家长要礼品;大学生=混日子……可是,我们明明知道,身边的那些警察、教师、医生其实都是善良的人,为什么一想到这些群体,就直接贴上负面的标签呢?这样的判断是否太武断了?
2、悲愤和自省:这也许就是人性冷漠的一面。
鲁迅的《呐喊》自序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篇文章。当年鲁迅就读仙台医学院的时候,他在幻灯片里看到冷漠的中国人,看到那一个个围观的看客,当年的他或许就像现在朋友圈的医生朋友们一样,满腔悲愤。但我从来不认为我有什么资格批评这些所谓的看客,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一定在生命中的某个时刻做过可耻的看客!
如果不是与自己相关,有多少人会去主动关注这个事件?就像那千千万万的、因不同原因被伤害、甚至被伤害致死的人们一样,如果你不认识他们,如果他们不是你的亲属或朋友,我们其中又有多少人会怀着悲天悯人的情怀为他们奔走呐喊?这世界发生过多少令人为之悲愤的事情,其中又有多少让你动情?仅拿魏则西的事件来说,我的医生圈里关注者寥寥无几。当我站在患者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是不是也可以站在道德的高地指责这些他们冷血呢?但我不愿意那么做,因为我承认人性是有冷漠的一面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和关注点,对一些事情关注多,对一些事情关注少,这是必然的。就像陈医生的事件热度过去,还有多少人继续follow呢?人就是这样自私而健忘。
这就是人性,这就是常态。但是我不批判不代表我认同这种人性。相反,我认为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努力去改变的。在这件事上,我们谁也不比谁更有资格指责对方,因为我们没有一个人能做到问心无愧。
我们所能做的,只有让自己更加善良!医生朋友们,不要悲观,我已经看到我的朋友圈里有患者朋友在关注这件事,并且呼吁大家要从自身找原因,不要诉诸武力。
在暴戾情绪一触即发的当今,不要让自己成为那个只会抱怨、吐槽、煽动情绪的人。愤怒的情绪每个人都会有,但面对逝者的离去,我们更应该同情逝者及逝者的亲人,更加珍惜生命,珍惜和家人朋友相处的每时每刻,对周围人更加友善,冷静下来之后理性地问责,难道不是吗?
3、冷静和理性:如果你已经冷静下来,我还有几句话要说。
我认为,这个事件并不是一起针对简单的针对医生的伤害事件。
比较明确的消息指出,本次事件中的伤人者患有精神病。从他伤人后跳楼自杀这一点来看,这起事件可能并不是一起典型的伤医案,因为一般的伤医者和医闹绝不会伤害自己的性命。在本次事件中,向医院讨要索赔的诉求得不到满足,可能只是刺激伤人者做出伤人举动的导火索,而非根本原因。这意味着,陈医生之所以成为被伤害者,并不是因为他的职业,而是因被害人与他的纠纷。换言之,如果被害人与其他人发生类似的纠纷,也可能对其他人实施侵害。所以问题在于,对这类精神病人应该进行何种监管?对于有着明确犯罪意图,但还未实施犯罪行为的人,是否应该进行监管?应该由哪个部门进行监管,进行何种监管?我们的法律是否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另外,是否应该警惕“模仿效应”带来的危害?
“模仿效应”是一个心理学术语,在媒介传播中可以被理解为:当一些负面的社会新闻不断地曝光,可能会造成人们模仿犯罪。当年的幼儿园伤童事件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案例:某个孤立案件被广泛传播后,很多怀有报复社会心态的人因此学习到一个犯罪的方式,导致某个时间段内该类案件密集曝光,又引发新一轮的伤童事件。伤童事件的悄声匿迹并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有关部门介入,要求不再报道该类案件,目的就是阻止模仿效应。回到当前这个案例,是否应该反思“模仿效应”在此类案件中起到的作用?
暴力和指责不会使我们的世界变得好起来,唯有自省再自省!
最后呼吁有关方面妥善处理本事件,给陈医生的家属一个交代。
愿我们都能更加善良。
愿这个世界多一些温暖,少一些冷漠。
愿总有一束光明照亮前行的路!
2016年5月8日
后记:几次易稿,多次修改,为的是让文章努力表达出一些不一样的观点来。在很多突发事件舆论导向呈现一边倒的情形下,我觉得人要努力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很多事件的发生有很复杂的原因,简单把错误归到某一群体或者某一机构身上,都是不负责任的。只有一点,从自身找原因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批评别人终归容易,面对自己才是勇者。很久没有这么费心地写一篇文章,不知道这次能否首页投稿成功。欢迎所有人批评指正!
原创声明:本文图文均为原创,如需转载、引用请简书联系作者,多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