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以前在看电视剧的时候,每每遇到行军打仗,其中一方胜利了,这时候便会出现这样一幕,一个心思活的人便会对另外一个人说“穷寇莫追啊”。
为什么不要追?
这里面便涉及到了“挫折—攻击”假设,挫折是人们在获取目标受到防碍的情境下出现,而挫折增加之后人们比平时更可能表现出攻击行为。这种假设已经得到较多实验的证实了。
比如人家孩子想玩更好的玩具,当这种愿望遇到挫折的时候,他就会对以前的玩具表现出攻击性。
两军交战目标是打胜仗,一方遇到挫折——败了,败的一方肯定是要逃跑的,而你却不依不饶非要棒打落水狗,这怎么能行呢?别人肯定会誓死反抗,而自己又不能完全全歼对方,最后自己反受其害。这就是为什么有经验的军师不会乘胜追击敌人。倘若想乘胜追击敌人,定要等到自己的实力已经远远胜过敌人,最重要的是敌人的意志力已经完全催毁,不然狗急跳墙,弄的自己一身毛。
当他们遇到挑衅时也会导致攻击行为。
研究人员让儿童读一些剧本,并判断主角的意图。比如让儿童想象一下小伙伴的蓝球在脚下滚来滚去,致使他们在比赛时摔倒。儿童要说明队友是否有意为之。研究着又收集了教室里儿童实际身体攻击强度的信息。结果显示认知到最强敌意的男孩也具有身体的攻击性。所以没事别来挑逗别人。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小故事,就是一个小男孩上学期间老是被别人打,每当放学后就不敢回家,因为别人老是在放学的路围堵他。后来家长就向学校讨说法?学校老师说“一个巴掌拍不响”,
你家孩子肯定惹到别人了!不然为什么不打别人家的孩子?老是欺负你家孩子?老师说的理直气壮,让作家长的一时不知该怎么回答。后来的结果是小男孩没有惹别人更没有挑衅别人,只是因为小男孩太老实了。有人说原来老实也是一种错,就因为你老实,就因为你好欺负!我就喜欢欺负你了,怎么着吧!
但现在这种情况应该很少见了,因为父母都会亲自接送孩子,以前可没有这么好的待遇,都是开11路公交去上学。
最后让人们表现攻击行为的是更宽泛的社会影响。
研究表明儿童通过观察成人榜样非常容易习得攻击性行为。例如当儿童看见大人击打或者踢打一个塑料娃娃后,做出同样行为的频率明显高于没看见过攻击性行为的孩子。
这也是为什么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位导师。
研究表明,看过媒体中暴力节目经验,让他们学得一种与攻击有关的知识结构。攻击是一种处理冲突与愤怒的合理方式,而且很有效。
记得以前看今日头条中视频下方的评论,视频是一个古惑仔的视频,下面好多评论都是说“当年自己就是看了古惑仔,随后进了监狱”。这也许就是为什么这种电影很少拍了吧,不知道是是不是相关部门发布了内部文件。
如何才能不引起别人攻击行为呢?以后与人交往中能不给他人带来麻烦就不带麻烦,因为麻烦也是一种挫折,麻烦大了就容易激起别人的不爽,同时也不要给别人添堵,堵太多挫折压力就越大。特别是会说话的人很少说“不知道”,一个“不知道”就会为别人添了一堵墙,让别人的心理有更大的挫折压力,相反他们会以呈现信息的方式给你一个他们所知道的方向。比如你去一个新的地方,你说问别人“去青年路小区怎么走? 大多不知道的人就会说“不知道”,我想听完“不知道”三个字后,你肯定会感到一丝的无奈与无助。
学会少给别人带来一次挫折,就会少给别人添一堵墙,也就会少一份对自己的伤害,自己也便会多了一份健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