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代化生活和网络技术的发达,对我们的阅读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我们在快节奏、高负荷的工作之余,频频遇见的是数字化的“浅阅读”。可是,阅读过程是一个需要慢慢品味、慢慢消化的过程,需要我们反复阅读和认真思考,必要时要用笔记下读书的感悟和体会。所以,我们还是要阅读纸质的书籍。因为网络阅读是一个转瞬即逝的过程,一般无法作读书笔记或记录读书感想。
记得小时候,我们接触外面世界,凭借的只有收音机、广播和几个月看不到一次的电影。那时候,我们要想增长知识和见闻,唯有通过阅读书籍才行。反思现在的自己,能够静下心来读一本喜欢的书,似乎成了一种奢望。读的书越来越少,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平时,缺乏读书的动力和热情,除了每天上班、批作业、吃饭休息、做家务之外,没有了读书的意识,更不知道该读什么书。
细细想来,阅读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读书可以让人滤除浮躁,撇开喧嚣,拨开冗务,在寂静中体会人生的滋味,在愉悦中的享受人生的美好。我觉得,要改变现状,就要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树立每天读书的思想,永远保持读书的动力和激情。其次是结合自己的爱好和工作实际,确定下几本必须要读的书,列好读书计划,强迫自己去阅读。 没有时间读书,这是我们遇到的现实问题。现在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我们需要把全身心都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去。在工作之余,还要承受着来自网络、电视、交友、娱乐、购物等多方面的诱惑,哪还有时间静下心来去悠闲地读书!其实,这些都是我们不读书的借口。寻找阅读的时间,古人就积累了许多丰富的经验,他们早有“三上”、“三余”的做法,“三上”即“枕上、厕上、马上”;“三余”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曾国藩曾说过:“苟能发愤读书,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均无不可读书。苟不能发愤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静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这段话也告诉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能读书!关键是你愿不愿意去读,愿不愿意奋发努力!谈永康老师告诫我们:“永远不要等时间才阅读,见缝插针,想读就读;永远不要坐进书房才阅读,任何地方都可以阅读;永远不要有用才阅读,急功近利、立竿见影是妄想;永远不要嫌自己读得太晚,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可见,行动起来最重要,阅读起来最可贵!
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反思自己的生活品质,反思自己的阅读生活,才觉得自己见识短浅、孤陋寡闻。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时间进行读书,讲究读书的方法和效果,让读书成为生命的必需,让读书成为最平常的习惯,让读书像呼吸一样自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才能构建好我们的精神家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