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次我们聊到了林黛玉初入荣国府,发现正如母亲贾敏所说,外祖母家的确有许多东西与别家不同,也稍举了些例子。
本文接着聊聊最大的不同:这里有个贾宝玉——不管是在贾府内还是贾府外,他都是个另类。
林黛玉与贾宝玉的初逢,向来为人津津乐道,我不揣浅薄,一起回顾一下。
宝玉的不同,黛玉的母亲贾敏在世时曾不止一次跟她说起,说“乃衔玉而诞,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外祖母又极溺爱,无人敢管”。
不知当年贾敏说起这个侄子时是什么口气,估计是带着血缘亲情上的喜爱,却又带着教育不够理想的失望;整体上呈现在黛玉心里的是个“不走寻常路”的印象,而印象最深的应该是“最喜在内帏厮混”。
然后就是来到荣国府后,听王夫人介绍起了宝玉,说“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这家里的‘混世魔王’”,要她“以后不用睬他,你这些姐妹都不敢沾惹他的”。
母亲和舅母对宝玉的介绍中有一处明显不同,那就是前者说宝玉最喜欢与姐妹们混在一起,后者却说姐妹们都不敢沾惹他。
对此,她说自己对这位哥哥的印象是“虽极憨顽,说在姊妹情中极好的”,然后说男女本来不住在一处,以后不去沾惹就行了。
黛玉显然是有意识地把宝玉往好的方面稍加修饰,不过也表明她对传说中的“顽劣孩童”并非十分恐惧。反正对策很清晰:“惹不起,躲得起”。
但王夫人接下来的话,又让看起来清晰的事情变模糊了:
王夫人笑道:“你不知原故。他与别人不同,自幼因老太太疼爱,原系同姊妹一处娇养惯了的。若姊妹们有日不理他,他倒还安静些,纵然他没趣,不过出了二门,背地里拿着他的两三个小幺儿出气,咕唧一会子就完了。若这一日姊妹们和他多说一句话,他心里一乐,便生出多少事来。所以嘱咐你别睬他。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只休信他。”
在王夫人的口里,这个宝玉太不同、太捉摸不透了,与姐妹们一处娇养,自然关系和睦,为何姐妹不离他没事,一理他反而“乐”出事来?如何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
更麻烦的是,王夫人看似在揭宝玉的短,却分明满是宠溺,不会在贾母之下,那么她说“你别睬他”“只休信他”之类的话,该不该睬,该不该信呢?
估计黛玉听了个一头雾水,心里对这位表兄实在是弄不懂了。这对她的心理产生了直接影响,在外祖母处吃饭后宝玉第一次正面现身时,她心里“疑惑”: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
她甚至想:
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
她倒真怕见到一个货真价实的蠢物。
而宝玉继续给她创造“不同”的印象。
作者善用跌宕曲折之笔,宝玉与黛玉第一次相见,均只匆匆一眼,不过黛玉看宝玉已看得真切,她看到这位年轻公子“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眼似桃瓣,睛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
而宝玉看黛玉却最多只是粗粗瞥见,并未形成深刻印象。这是很好理解的,因为客观上宝玉从外进来,黛玉只须看他一个;而宝玉进来看到的却是多人,况且他进来首先必须向祖母请安,然后贾母马上要他去“见你娘来”,来不及多看。
等宝玉向王夫人请了安并更衣回来后,这才真正地看到了黛玉。他看到了这样一位美女:
两湾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不用说,宝玉和黛玉的容貌都是非同寻常的,但是更为不同的宝玉的反应:
黛玉见了宝玉,“吃一大惊”,心想“好生奇怪,到像在那里见过的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宝玉见了黛玉,笑着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受到贾母质疑后,又笑着“虽然未曾见过她,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未为不可”。
都是觉得对方非常眼熟,黛玉是一惊,而宝玉是一笑,这里面包含着极大的不同:黛玉以之为异,而宝玉却认为本来就该这样的。
黛玉的心理是合情合理的,他们本来就从没见过嘛!宝玉的心理就与众不同了:
只要见了如同旧日相识,又何必计较以前有没有见过呢?
所以不必为不见而熟而惊异,只需为恍如重逢而欣喜。
何况,宝玉在正式见黛玉之前,就脱了外衣,表明他一开始就没把黛玉当“外客”。
不过这还只是开始,宝玉还要不断刷新黛玉对“不同”的认知。
重点看一下宝玉的“三问”和摔玉。
先看宝玉“问书”。
他问黛玉“可曾读书”。此问前面老太太已经问过了,黛玉的回答是刚念了“四书”,然后在礼貌性地回问姐妹们读什么书时,老太太的回答是“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不管老太太是表示谦虚,还是表示女孩儿不用讲究读多少书,这都难免让黛玉感到还是不要说自己书读得不少的好。
所以当宝玉问到这个问题,她的回答就变成了“不曾读书,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这倒也平平,不过叫人奇怪的是,宝玉在接下去为她取字“颦颦”受到探春质疑时,说了一句话:“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
黛玉前面不是回答贾母说自己念了“四书”吗?当时宝玉并不在场,黛玉也未对他说她读过“四书”,现在宝玉却只肯定了“四书”的价值!
黛玉作为一个女孩儿,是没有科考任务的,当然完全是因为认为“四书”好才读的,宝玉可不与黛玉心有灵犀嘛!
这个哥哥可真不一样。
再看宝玉“问名”。
他问黛玉名和字,听她回答说“无字”,宝玉表示要送她一“妙字”曰“颦颦”。探春问所出,宝玉说有本叫《古今人物通考》的书里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探春笑他杜撰,宝玉就说出了前面已经提到的那句话。
他这是变相承认了自己确实是杜撰的,但是无疑令黛玉感受到,这个哥哥的想法可真与常人不一样。
再看宝玉“问玉”。
他问黛玉有没有玉,黛玉初到,再说在王夫人那里并没有得到准确的有关宝玉个性的信息,听他这一问,自然就想到宝玉是因为他有玉,所以问她有没有,“物以稀为贵”,如果你有我有大家有,那“宝玉”还凭什么如宝似玉?
所以她判断他是想听到“没有”,况且自己身上也确实没有什么玉,就回答说没有;并且为了体现自己作为客人的谦逊礼貌,特意再强调了一句“想来那玉亦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以此抬举宝玉的尊贵。
不料这一回答出了茬子,甚至那抬举宝玉的后一句反而惹恼了宝玉,令他从“问玉”发展到了“摔玉”。
要注意,他不是恼黛玉无玉,而是恼连黛玉这样“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的“劳什子”居然敢称“通灵”“罕物”。
当时宝玉还恼恨得哭上了呢!
幸好贾母深知宝玉性情,用黛玉原有玉,只因被用作殉葬品让黛玉母亲带去以尽孝心了,所以黛玉如今无玉等等话来哄他,宝玉这才算“不生别论了”。
不过,黛玉却受惊于宝玉这出人意料的表现了,比初见他如曾相识的受惊程度更甚,散了后,在自己房里哭上了。
这是她第一次因为宝玉而流泪。
黛玉还以为这位哥哥有什么“狂病”呢,我看她简直是想着要回家去了。
幸好有鹦哥(即紫鹃)相陪相劝,加上袭人开解黛玉,让她“快别多心”,因为宝玉身上多得是“奇怪的笑话儿”,如果要为他发狂摔玉这种行止多心伤感,那可就要伤感不过来了。
黛玉这才慢慢安下心来,还第一次对宝玉的那块“上头还有字迹”的玉的来历产生了兴趣。
我们知道黛玉此生是来用眼泪回报宝玉的,而原来这第一次泪,却是因为宝玉实在太与众不同了。
黛玉初见宝玉我们就聊到这里,朋友们有什么不同的想法,欢迎讨论!
这样的故事,在《红楼梦》里数不胜数。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自己,看到别人,看到社会,看到人性,非常值得细细品味,实为家中案头必备经典,还没有拥有《红楼梦》的朋友,诚意推荐购买常读。
作者附白:公众同名,敬请关注。(网图侵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