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皮囊》这本书,我看见了蔡崇达:1982年生,闽南人,《中国新闻周刊》执行主编,“南方国际文学周”联合发起人,曾任职于《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生活月刊》、《周末画报》《智族GQ》,作品多次获得“《南方周末》年度致敬”、亚洲出版协会特别报道大奖。
我非常认同蔡崇达所明白的写作的意义——写作不仅仅是种技能,是表达,而更是让自己和他人“看见”更多人、看见“世界”的更多可能、让每个人的人生体验尽可能完整的路径。
于是经由蔡崇达的这本《皮囊》,我看见了厚朴:一个不顾一切投入想象的狂热,缺少务实、谦卑的,甚至自己都看不起的可怜的隐忍,最终不可能抵达梦想,而是死亡。
我看见了天才文展:一个想好自己要拥有什么样的人生,然后细化到一步步做具体规划。整理中国历史大纲,是为了在中考的作文里可以大量运用历史知识,在公务员考试里能用历史故事说道理,组织一帮孩子们玩,是为了训练领导能力。成功地考上了福州的中专,后来却因为兔唇、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读完之后,我一直在反思,文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太势力,一旦觉得小伙伴们没有用了,就立刻不再理他们;恨生养他的故乡,觉得故乡拖累了他。以及对作者的怨恨:“对不起,其实我也说不清楚,自己为什么厌恶你。你说,凭什么是你?为什么不是我?”
我看见了一个香港的阿小,一个老家的阿小。香港的阿小到了香港,却因为父亲得病,而并没有过上他想要的生活;老家的阿小虽然巴结香港的阿小,但那种奴颜婢膝,却反而被人看不起。人世间的事情,有时候就是这样有戏剧性。
我看见了那个重症监护病房的十六岁的小男孩,我看见了那些神明朋友们,我看见了那个中风后坚持训练走路的父亲,我也看见了那个坚持要盖房子的母亲,我更看见了一位阿太说:“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这些人,都曾经是作者蔡崇达的亲人或者朋友,他细细地写来,我慢慢地品读,有些沉重,有些伤感,但却是绝对真实的,真实到你觉得你身边好像也有这样的人,只是你却不曾细腻地“看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