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忆,但记忆仍然很关键。读完书之后,在今后的某个场景中,能够及时的回忆起所学知识,并且加以运用和实践,这就是读书最直接的好处。
-
为什么我们读完一本书之后,今后遇到类似的场景,却怎么也想不起当年读过的内容呢?因为在读的时候,我们就压根没想过该怎么用,从来就没有想过原来这个知识点可以用在那个场景底下;而在行动的时候,我们又习惯大量地依赖经验,从来没有想过通过事后的复盘学习来优化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
-
读书无用,是因为“理论”与“实践”的神经网络从一开始就没有能够链接起来。“读”的时候不去想“用”;“用”的时候,又不去管“读”。
-
如果想要构建自己的逻辑思维,有一个很好的训练方法,就是强迫自己多提问Why和So What。这个训练方法,同样可以应用在读书上。
-
每当学到一个知识点的时候,可以多问自己“Why”?为什么这个知识点成立?要论证一个知识点成立,你可以采用演绎法和归纳法。
-
所谓演绎法就是:一个知识点之所以成立,是因为有更高维度的知识点作为支撑。比如,为什么地球会围绕太阳公转?因为地球在做圆周运动。为什么地球会做圆周运动?因为地球与太阳之间会产生一个向心力。为什么会产生向心力?因为具有质量的物体之间会形成万有引力。为什么会有万有引力?因为根据广义相对论,质量会造成空间扭曲,形成万有引力。
-
所谓归纳法就是:一个知识点之所以成立,是因为有现实生活中的经验作为支撑。比如,是什么导致中国历代王朝的衰落?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因为国家财政体系崩塌,国家没有钱来维持官僚体系(负责管理运营和收税)和军队体系(负责武力镇压)的运作。这个解释靠什么支撑呢?历朝历代末年的财税制度和税收数据都可以佐证这一点。
-
通过演绎法,我们更能够捋清楚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结构关系,从而更深入地掌握高维度知识(高维度知识可以推理出低维度知识),同时了解到低维度知识的局限性(低维度知识是高维度知识的特例)。通过归纳法,我们将“理论”与“实践”进行了一次链接,知识不再停留在书本上,而是投射到了现实中,从而变得更加鲜活有趣。
-
每当学到一个知识点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多问自己“So what”?然后呢?学了这一点之后,我们可以做什么?这个知识点对我有什么帮助?
-
通过追问Why,我们将“理论”与“实践”进行了一次链接,找到了现实生活中可以用来佐证理论的案例;通过追问So what,我们又进行了一次链接,找到了怎么样应用理论的具体实践场景。这样读书,才是“知行合一”式的读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