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上一段的学习,知道了“如果喝了冷水或吃了寒冷的食物,胃里的寒气也会沿着肺脉上升至肺,会引起肺寒。……”轻微的,就会发生咳嗽。
今天继续往下读:
帝曰:何以异之?
岐伯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①。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②如梗状,甚则咽肿候痹。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脾咳之状,咳则右肋下痛,阴阴③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④。
注释
①唾血:血随着咳唾一起出来。
②介介:形容喉中好像有物的梗塞状。
③阴阴:隐隐。
④咳涎:咳出黏液。
译文
黄帝问:这些咳嗽怎样鉴别呢?
岐伯说:肺咳的症状是,咳嗽时喘息而有声音,严重的会唾血。心咳的症状是咳嗽时感到心痛,喉咙好像有东西堵塞一样,严重的会导致喉咙肿痛闭塞。肝咳的症状是,咳嗽时两侧肋下疼痛,严重的会痛的不能行走,如果行走两脚就会浮肿。脾咳的症状咳嗽时右肋下疼痛,并隐隐牵引肩背疼痛,严重的会不能够活动,一动就会使咳嗽加剧。肾咳的症状是,咳嗽时腰背互相牵引作痛,严重的会咳吐痰涎。
帝曰:六腑之咳奈何?安所受病?
岐伯曰: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矢⑤。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⑥,气与咳俱失。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⑦而面浮肿气逆也。
遗矢:即大便失禁。矢,通“屎”。
失气:当作“矢气”,即放屁。
涕唾:稠痰。
黄帝问:六腑咳嗽的症状是怎样的?又是如何得病的呢?
岐伯说:五脏咳嗽日久不愈,就会转移到六腑。如果脾咳日久不见好,胃就会受病;胃咳的症状是咳而呕吐,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呕出蛔虫。肝咳日久不见好,胆就会受病;胆咳的症状是咳嗽起来会呕吐出胆汁。肺咳日久不见好,大肠就会受病;大肠咳的症状是咳嗽的时候会大便失禁。心咳日久不见好,小肠就会受病;小肠咳的症状是咳嗽的时候会放屁,咳嗽与放屁往往同时出现。肾咳日久不见好,膀胱就会受病;膀胱咳的症状是咳嗽的时候会小便失禁。以上各种咳嗽,如果经久不愈,就会㤦三焦受病;三焦咳的症状是咳嗽的时候腹内胀满,不想饮食。这些咳嗽,无论是哪一脏腑的病变,其寒邪一定是在胃中聚合,而后沿着肺的经脉影响到肺,才使人多吐稠痰而流鼻涕,面部浮肿,咳嗽气逆。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脏者,治其俞⑧;治腑者,治其合⑨;浮肿者,治其经⑩。
俞:腧穴。
合:合穴。
经:经穴。腧、合、经穴之义在后面《九针十二原》有详细注释。
黄帝问:治疗的方法是什么?
岐伯说:治疗五脏的咳要取其腧穴;治疗六腑的咳嗽,要取其合穴;凡是咳嗽并引起浮肿的,要取有关脏腑的经穴而分别加以治疗。
咳嗽的中医原理,岐伯说的很清楚了,知道了原理,生活中加以注意保养,就可以减少咳嗽或不咳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