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把这两张截图解释一下,不然有些王公贵族,商贾富豪看后不知所云。
图一:正阳一个60多人的国营种猪场在职称名额分配正高级1名,副高级7人,中级职称10人。
图二:泌阳花园街道办事处十几个小学,几百名教师,职称名额分配副高级2人,中级职称一人。
这是2018年河南省职称分配的信息情况,正阳毗邻泌阳,同属于驻马店地区,不同的是正阳种猪场属于省直单位,泌阳花园街道办事处的小学属于街直单位。
昨天几位老师看到这一名额分配情况不断唉声叹气,有位老师粗略算了一下,花园街道需要晋中级职称的大概有七十位老师,按目前这样的指标分配,如果不争不抢大概需要等到七十年以后,有位老师说,到时候去坟前烧两张纸通知我一下,有一位校长讪讪地说道,这年头教书的不如喂猪的。
每一位劳动者都值得尊重,拉正阳养猪场作为对比,并不是对于养殖事业的藐视或者对兄弟单位的福利羡慕嫉妒恨,而是觉得尊师重教不能只成为一种口号,某些制度的设限刺伤了太多教育人的心,看了两个单位之间的职称分配比例和人员数量对比不知道大家会想些什么?
要说一说晋职称那就得从获取证书开始,什么优质课了,教师节表彰了,优秀班主任了等等,辛辛苦苦忙到死,全是为了一张纸。但是不能小看这几张纸,这是晋级的台阶,没有这几张纸是评不上职称的。更奇葩的是这几年评职称不要论文了,又开始要课题了,开始老师们听说评职称不要论文了,一阵窃喜,当听到需要课题的消息后简直是要口吐老血了。
证书哪里来的?课题哪里来?有些东西的获得难于上青天,但是职称评定时老师们都拿了出来,花花绿绿一大片,其实都是利益链,不过让人不得不佩服老师们的足智多谋和适应能力。
每年职称评审时,本来安静的校园,本来和谐的同事关系突然一切变得鸡飞狗跳。有的亲戚因为争抢一个职称指标而闹得翻脸不上门的,有的闺蜜因争抢一个职称指标而闹成不共不共载天之仇的......本来的温文尔雅的老师变成相互攻击的斯巴达克斗士,哪里还顾及什么形象不形象,职称的争夺上可谓是一场撕逼大战。僧多粥少,形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看看究竟谁能挤过去。
过桥者当然开心,但更多的是落水者,无形中让多少有能力的老师失去了评定的资格,极大地挫伤了他们积极性。有人说教师职称的评定调动了老师们工作的积极性,也有人说评定职称把一部分教师的积极性都评没了,把教师的心评凉了,若投票定论,后者必胜。
在职称评审过程中不排除公开、公平、公正的三公原则,但也不排除拼爹、拼钱、拼色的三拼游戏。
职称审核能侥幸通过学校、乡镇、县主管部门的门槛实属不易,但能取得这一场争夺战争的胜利,并不意味着结束,因为还有一场更残酷的淘汰赛紧接着拉开了帷幕。
职称材料汇集在市里需要通过人事部门的最终审核,过了这一关才算正式合格。有人说老师晋级一次脱一层皮,或许外人听着这话感觉有点不可思议,其实说的一点也不假,如果说各自凭本事讲课和单纯审核材料也就好办了,偏偏这时候有了剧场效应:传闻张三找评委送礼了,李四也开始四处托人,王五听说了接着也开始行动起来......如果全剧场的观众都站在了座位上,那么跟原来坐在座位上看有什么区别。
农村有句话叫“磨道里面找驴蹄印”,这句话形容老师晋职称时候人事部门对评审材料的挑剔一点都不为过。去年一位老师千辛万苦付出多年,终于取得一职称名额,到市里人事部门审核的时候被刷了下来,理由是业绩库里面有一项证书信息没有被输入。面对着这个结果这位老师一连哭了几场,证书不是假证书,没输入业绩库又不是老师的错,苦果却要老师来承受。更有甚者因为一个错别字或者材料装的不符合要求而被淘汰。
每年的职称评审过后,部分参加评审的评委和一些人事部门这项工作的负责人赚得盆满钵满,然而有人欢喜有人愁,一部分被淘汰下来的老师欲哭无泪,落聘者必然失意,心灰意冷,没有动力,无心教学,与这些被淘汰者相比,还有更为让人心痛的事,某县一大龄老师因在现场讲课时情绪激动、紧张,导致当场死亡,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
从分配指标到评审结束这段时间是对每位参评教师的心理煎熬和精神的摧残,哪里还有心思去教学呀!呜呼哀哉!教师轻松愉快的生活哪里去了呀!
有时候想想某些体制比较可笑,教师为教育工作,劳动人事部门却插手着职称名额的分配并参与职称的评选活动。举个例子来解释一下,甲、乙、丙、丁四人为马财主家去扛长工,辛辛苦苦干了一年,发工资时,王二麻子在旁边哔哔着,交代马财主怎么开工价,并指点着压低哪个人的工价,你说这四个人想不想拿起锄头刨死这个王二麻子。
再说说一些职称评上后的老师,认为从此高忱无忧了,也不用心教学了,糊弄着浑天熬日子,甚至开始嘲笑其他没有评上职称的老师:看我拽吧!比你混的好吧!我级别是xx级了,同样在上班,我一个月比你多拿多少工资,我一年比你多拿多少工资,连冬季的取暖费都比你们高......
臃肿膨胀的思想,让行为变得消极懒惰,没有了责任感、进取心和同情心,丢了要饭棍就忘了自己曾经也是叫花子。
其实这是辛苦多年卸掉枷锁的一种心理,多年媳妇终于熬成婆。
在今年的职称评选前夕,河南内乡五小的金小贝拂袖而去,她说我不再奢望涨工资了。她任教十九年,各项业绩证书拿了一大堆,她写的文章一篇曾有网友打赏过万的记录,却还是中小学二级教师,拿着每月两千六百元钱的工资,终于她选择了退出这个体制,用她的话来说就是:不会再与这样的生活死磕了。
她辞职一文发出后在社会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大家不理解,为什么这样有才情的老师死守教育事业十九年以后会是这样下场,当然,伯乐是有的,很快国内有几家有名的私立学校向她抛来了橄榄枝,我想,待遇绝对不是2600元。
无独有偶,如果金小贝辞职这件事说起来像是一个打脸的冷笑话,那么下面这件事就让人感到愤慨了。
前几天的洛阳跳楼的王宏召老师,男,52岁,1988年河南师范大学数学系本科毕业,洛阳第十七中九年级数学教师,九三班班主任。
9月13日凌晨4时左右,学生们还未起床,王老师就出现在学生宿舍楼的监控视频中,5时多,他编好2条短信发了出去,6时许,跳楼自杀。
在王宏召手机上,清楚的显示他在5点58分的时候曾编辑过两条短信,但并未写收件人。短信内容为:
“我是自杀,以此表达对教育局(此处应指洛龙区)及学校的失望,原来拖欠工资 现在各种各样检查乱七八糟档案,名目繁杂培训,职称不公”、“期望真正的教育”。
根据遗书内容可以看出,王宏召跳楼是因不堪忍受学校相关领导排挤,职称评定不公、制度不透明、拖欠工资等问题,屡次向校领导反映未获重视。
王老师的妻子马会芹叙述,她与丈夫2005年一同进入洛阳第十七中学任教,王老师教数学,马会芹教英语,夫妻俩连续多年带毕业班,是学校的骨干教师。王老师于1988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数学系本科,是洛阳市洛龙区教育系统唯一同等学历、同等年纪,却未被评聘为副高职称的教师。
王老师生前的同事、同学以及学生都评价说,王老师是一个耿直、有正义感、温文尔雅的人,多年任教毕业班,业务精良,认真负责。
通过最近的这两个事件可以看出,很大程度上是职称等一些不合理的制度伤害了他们。或许他们的离开并不能撼动整个机制,但是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的人你会怎么看待这两件事情?
肯定会有人哈哈一笑说,你是咸吃萝卜淡操心,管你屁事。是啊!世间之事共有两件——管你屁事和管我屁事,若两件事皆无人管活着还有什么屁事?
俗话说,咬不住谁的指头谁不知道疼,摔不住谁的孩子谁不心酸。一些老师把别人跳楼和辞职的事情当成茶余饭后的笑话,当看到今年职称名额分配表的那一刻脸拉长了,因为这确确实实关系着了自身的切身利益,面对着七十年才能晋级的现实,感觉好像冬天比秋天先来到了。
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妨碍了教师积极性的发挥,更多的老师建议取消职称,因为有了职称的存在就会有同工不同酬的现象,职称差异是教师之间不公平的根源。
或许有人说,这只是你个人观点不一定正确,那么多的专家为什么都没有吭声?我当然不是专家,但是专家不是也学习了几十年从月球上能看到长城的笑话吗?这是我们自己的事,为什么所有问题都要由专家提出来?西瓜很甜,也很解渴,只是我不想做个默默的吃瓜群众。
课堂上教师教育学生如何做人,而自己在争取利益的时候,却被迫扭曲了心灵,自贬了人格,一边讲着不为五斗米折腰,一边望着职称流哈喇子,职称啊!你让老师们颜面何存!职称制度不但是挡在老师面前的一道鸿沟,它更是套在教师脖子上的一道枷锁。
老师可以躬耕,但请不要在脖子上给套着枷锁,难道真的要抽干春蚕的最后一根丝吗?仔细想想,出现了这样的事情究竟红了谁的脸。
静待花开/2018年10月12日
网友评论
在一些专家的眼里,会加杂着更多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