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欧阳崇一》第18天

作者: 大漠驼铃ok | 来源:发表于2017-08-07 23:46 被阅读0次
《答欧阳崇一》第18天

现在最火的电影,无疑是《战狼2》。一周拿下20亿票房,预测票房最终将超过40亿。这将创下中国影史的多项纪录。我们万万没想到,创下这个记录的不是导演张艺谋、姜文、冯小刚,而是一个才学导演没几年的吴京。我们万万没想到,创下这个记录的不是武打巨星成龙、李连杰、甄子丹,而是一直半红不紫的吴京。

所以,对此总想说点什么。说点什么呢?就说说“死磕精神”吧。“一个人真的不能轻易地妥协或将就,一旦你决定妥协,很快就会溃不成军,你所在乎的东西,会一样样失去。你以为是妥协一次、将就一回,其实却是妥协一世、将就一生。”你满脑子专注什么,就会得到什么。你满脑子专注什么,就会成为什么。

《答欧阳崇一》第18天

欧阳崇一就是欧阳德(1496—1554年),崇一是他的字,他的号是南野,江西泰和人,官至礼部尚书。欧阳德为人敢于“谠言正论”,不避权贵,临危不惧。他服膺王守仁的“致良知”说,并以此重新解释《大学》“格物致知”的意旨。欧阳德是江右王学正传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影响较大。他在发明师旨、卫护师说方面功不可没,尤其对“格物致知”意旨的阐发,对于挽救王门中“归寂”派的流弊,作用尤大。著有《欧阳南野集》。

1、良知与见闻

良知不从见闻来,而见闻却是良知的运用。所以良知不能由踌躇于见闻而来,但又离不开见闻。孔子说:“我有知吗?没有。”良知之外,没有别的知了。因此,致良知是学问的关键处,是圣人教育人的第一教义。

2、在良知上体认

《易经·系辞下》孔子注中所说的何思何虑,是说所思所虑只有天理,再没有别的思虑了,并非说无思无虑。心的本体就是天理,有什么可思可虑的?学者下工夫,虽千思万虑,但目的只是要恢复心的本体,不是以私意来安排、思索出天理来的。如果刻意安排思索就是自私用智。’学者的弊病,大多不是空守沉寂,就是私意揣度刻意安排思索。我在辛已到壬午年间犯前一个毛病,最近又犯后一个毛病。但是思索也是良知的发挥运用,它和私意揣度刻意安排有什么区别呢?恐怕我认了贼作儿子,还迷惑而不自知呢!”

“思曰睿,睿作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思考怎么少得了呢?空守沉寂与安排思索都属于私欲用智,这也是丧失良知。良知是天理昭然灵觉之所在,因此良知就是天理,思索是良知的发挥运用。如果是良知发挥运用之思,则所思的就是天理。良知发挥运用之思,自然明白简单,良知也自然能认识。如果是私意安排之思,自然思绪万千,纷纭繁扰,但良知也自然能分辨。大凡思索的是非邪正,良知没有不知道的。之所以会出现认贼作子的情况,正是因为致知之学术还没完全明白,不知道应该在良知上体察认知罢了。

王阳明这里所说的“思”并不是理性的思维活动,而是“在良知上体认”,从“为善去恶”来拂拭自己的昭明灵觉的本体。同时,在他看来,衡量正确与谬误的标准,是“良知”的自明,“天理”的自发。这就是说,合于道德律的,才是“是”和“正”,而违背道德律的,便是“非”与“邪”。

3、素其位而行

为学终身只是一件事,不论你有事时还是没事时,只要做好这一件事。如果说宁愿不做事,也不能不加以培养良知,那就是把致良知和做学问分成两件事了。’我个人觉得,当感到精力衰弱,不能做完事的,是良知。宁可不做事,也要加以修养本心,是致良知。怎么却成了两件事呢?如果有事情发生了,就不能不处理,就算是精力衰竭,鼓鼓劲也能坚持下来,由此可知,意志还是统领着气力的。然而此时的言语行动终究有气无力,事情做完了就疲惫已极,这不几乎等于是在滥用气力吗?这里边的轻重缓急,良知固然不会不明白,但是有时迫于形势紧急,岂能顾及精力呢?有时筋疲力尽,又岂能顾及形势呢?到底怎么办才好呢?

你所说的“鼓舞支持,完成事后疲惫不堪”,以及“迫于形势,困于筋疲力尽”,都是把处理事情和存养本性当做两个事儿了,因此才有这样的结果。凡是做学问的功夫,精一就是真诚,一分为二就会虚伪。这都是因为致良知的心还缺乏真诚确切。《大学》中说:“诚其意者,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谁见过讨厌恶臭、喜欢美色还需要鼓舞振作的?谁见过这些事情做完后疲惫不堪吗?谁见过有迫于形势、没精力趋避而做的吗?由此可知病根从何而来了。王阳明认为,作为一个有见识、有学养的读书人,应当在他所处的地位上采取适当的行动,思考问题不要越出自己所处的地位。大凡谋求力所不及的事,就不是致良知。

4、先知先觉

“人情机诈百出,御之以不疑,往往为所欺。觉则自入于逆臆。夫逆诈,即诈也;臆不信,即非信也;为人欺,又非觉也。不逆不臆而常先觉,其唯良知莹彻乎?然而出入毫忽之间,背觉合诈者多矣。”

这里,王阳明回答了应当如何正确对待先知的问题。他认为,存心先知是小人的行径,不是正人君子所当为。不要说去存心先知,即便有此一念头,就已经远离尧舜之道了。与其存心先知,还不如被人所骗,尚不失为善。不致良知,不能先觉,往往为人所欺。所以,最好的做法还是实地用功致良知而自然地先知先觉。

《答欧阳崇一》第18天

相关文章

  • 《答欧阳崇一》第18天

    现在最火的电影,无疑是《战狼2》。一周拿下20亿票房,预测票房最终将超过40亿。这将创下中国影史的多项纪录。我们万...

  • 《答欧阳崇一》2

    思日睿,睿作圣。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 思其可少乎?沉空守寂,与安排思索,正是自私用智,其为丧失良知一也。 良知...

  • 《答欧阳崇一》1

    孔子云:“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良知之外,别无知矣。故“致良知”是学问大头脑,是圣人教人第一义。 大抵学问工夫只...

  • 《传习录》学习心得十八

    《答欧阳崇一》一章篇幅较短,其中心意思是"万物皆备于我心"。 欧阳崇一(公元1496——1554年)...

  • 传习录学习第17

    《答欧阳崇一·良知与见闻》 欧阳德,字崇一,号南野,江西泰和人。礼部尚书,阳明先生重要弟子之一。 先生区分过...

  • 167克私意之一“不执着”(2022.7.8)

    初识《传习录》第338天(第167条与第102条合并学习,笔记相同) 内容:《传习录》中卷 《 答欧阳崇一》 第1...

  • 答欧阳崇一书

    面对欺诈欺骗我们要放平心态,不要斤斤计较,得理不饶人,这样的话就违背了自己那颗良知的初心。“吃亏是福”要用一颗良知...

  • 答欧阳崇一书

    我们不要总怀着恶意去猜测别人,遇事多想想别人的好,不是有句话说心里想什么就会看见什么,所以我们要修炼好自己的心,做...

  • 答欧阳崇一书

    感谢焦作公司薛经理的分享。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要保有一颗纯正的心,不要猜忌别人和欺诈他人,这样我们才能做到正心诚意...

  • 《答欧阳崇一书》

    关于《答欧阳崇一书》最大的一点感悟是学习与见闻、良知的关系,德行良知并不是由于多见多闻,如果说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答欧阳崇一》第18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dyzl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