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观点来自[美]·卡伦霍妮
恐惧 vs 焦虑
恐惧与焦虑均是危险的恰当反应,只不过,外在且客观的危险是恐惧;隐晦、主观内在的危险是焦虑。
焦虑从本质上来说其实是一种主观因素导致的恐惧。
当一个人面对焦虑时,会产生剧烈的、躲不掉的危险感,且他本人对这种危险感束手无策。
在恐惧的状态下,危险感是真实存在的,那种无力感也是由于现实而产生的;反之,在焦虑的状态下,危险感是由内向外散发的,并且呈夸张化,而无力感也是自我的态度决定的。
因此,在焦虑中,存在着的主观因素的问题,就能够被看作更为具体和特殊的问题:到底是怎样的心理环境,才会造成如此巨大的危险感以及人们对这种危险感无计可施的态度。这是心理学家们必定要提出的问题。
爱、恨、猜忌等,所有这些感受,转瞬即逝,没能深入我们的意识,以致我们很快便忘了它们。这些感受的确可能犹如昙花一现,又互不相干,但在它们背后,同样可能存在着某种巨大动力。一种感受的重要性和程度深浅,并不能以其自觉程度来说明。
我们极有可能在有焦虑而不自知的同时,还无法认识到这些焦虑对我们生活的决定性作用。
剧烈的焦虑使人心备受煎熬。
此外,焦虑还带有无奈、无法容忍、无能为力的意思。
焦虑 vs 敌意
原则上,任何冲动都有可能激发焦虑,只要对它的发现和执着意味着要损伤其他生存的利益和需要,只要这种冲动本身是满载激情、势不可挡的。
对绝大数人而言,敌对倾向和病态焦虑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因果关系。所以,要证明对我们这个时代的神经症而言,敌意是产生焦虑的主要心理原因,我们就不得不详尽地观察研究一下,抑制敌意引发的心理后果。
敌意和焦虑两者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敌意能够导致焦虑,同时焦虑也会反作用于敌意。一个人要是觉得自己受到了威胁,从而产生了焦虑,那么焦虑也极易因为自卫而生成反应性敌意。焦虑与恐惧在这一方面是一样的,恐惧也可以生成敌意。反应性敌意若是被一直,同样也会生成焦虑,如此一来,就造成了循环效果。敌意与焦虑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并且结果通常都是一方激起或强化了另一方的作用。
潜在的焦虑其实就是早已存在的敌意。
抑制敌意
抑制敌意就会导致焦虑。
抑制敌意,就是假装正常化,然后在本应该战斗,或是希望进入战斗的时候,阻止自己进入战斗状态。这样会导致了第一个无法逃避的结果,即人们会因此感到未设防。具体来讲,就是使得本来就存在的未设防感觉变得更加强烈了。
压抑可以用来克服恐惧,同样也可以用来克服敌意。然而,一个人到底是控制了,还是压抑了恐惧,这是不由自主的事,毕竟压抑是反射式的一个过程。当你发现自己内心充满敌意的这件事情,已经变成了无法忍受的事情时,压抑才会产生。当然,在此状态下,自觉控制的可能性自然是没有了。那么,为何敌意的自觉意识,会变成无法忍受的一件事呢?关键点在于,在憎恨某人的同时,对这个人还有爱和需要;在于人抗拒知道产生敌意的原因,其实是自己内心的妒忌或占有欲;在于人若在自身里察觉对他人的敌意,会感到恐惧。压抑,成了这种状态下最快速简单的方法。
只要人可以知晓自己的敌意存在,那么敌意势力范畴会受到三方面的约束。第一,人在特殊的境况下,会对自己的环境有所思考,这就使得他能够判定,对敌人或所谓的敌人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第二,倘若他所愤怒的人,在其他方面是他所崇敬的、喜欢的,或需要的人,那么,愤怒最终也会融入整体感受中。第三,若一个人的意识形态中已经知道了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那么,不论人格是怎样的,他的敌对冲动都会受到约束。
一旦我察觉到焦虑或是有焦虑的现象,我都会问自己:是哪一个敏感点被戳中,才会生成敌意?又是什么让我把敌意抑制下去了?
儿童抑制敌意的几种原因
- 我需要你,所以要抑制对你的敌意
- 我害怕你,所以要抑制对你的敌意
- 为了得到爱,我要抑制自己的敌意
- 另外,在我们的文化教育里,常常会使孩子因为内心的敌意,或是抵抗表现而深感歉疚和罪恶
焦虑
基于我们的文化背景,我总结了四种患者尝试消除焦虑的方法:一是把焦虑合理化;二是否定焦虑;三是自我麻痹;四是屏蔽一切有可能引发焦虑的因素,不管是想法和情感,还是冲动和环境。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为自己制定了自我防御机制,这种机制被我称之为保护性结构。患者的病态程度越高,其人格就越容易收到保护性结构的影响和控制,也就会失去越来越多的能力和希望,不管他的生命力、意志力、精神状态以及教育背景是何种程度,都会迷失自我。
健康成熟的人,在自我可以承受和整理不幸经验年龄,经历了大量的不行;可是神经症患者是在自我无法掌控不幸经验的年龄就经历了这些,由于对此无计可施,他就有了焦虑。
人的基本焦虑,在对自己和他人的态度里都有特定的含义。
抵抗焦虑
我们的文化里,爱、服从、职权和畏缩,这四种方法都是人们用来保护自己来抵抗焦虑的。
第一,任何方式的爱,都能成为抵抗焦虑的方法。最直接的思维是:一个爱我的人事不会伤害我的。
第二,服从,为了不受他人敌视,顺从所有人的内在愿望。
借由爱来获取安全感这一目的,也可以通过这种服从态度达到。
第三种抵抗基本焦虑的方法,是职权。这种保护自我的方式的基本思维是,只要我有权利,谁都不能伤害我。
第四种方法是畏缩。前三种方法皆有一个相同点,即自身会用一些方式和这个世界争斗。然而第四种方式可以说是自身从生活中的争斗里退出。其基本思维是:只要我畏缩不前,就不会受到伤害。
在一个特定文化里,这些倾向中的某一种或许会成为主流的态度或倾向。这再次证明了:它们极可能纯粹是人类的正常潜能。关爱的倾向,展现的是母爱的倾向;服从的倾向,就像玛格丽特·米徳说的,在阿拉佩希文化里,它就是主流态度;不计代价、不择手段去追求权力和财富的倾向,就像鲁思·本尼迪克特说的,在乌特尔人看来,是很平常的事;而畏缩的倾向,是佛教的主流态度。
不同的动机和驱动力,会使人们有不一样的感受和行为。若是我们受到很干脆的,就是希望能够得到满足的,这样一种心愿的驱动力所驱使,那么我们的感受和行为都会有自发性和选择性;若是我们是受焦虑的驱动力所驱使,那么我们的感受和行为,就会具有强迫性和无选择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