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天气十分燥热,儿子怕热的不行,每次空调都要开到25℃,基本都要开一天。没有空调在夏天活不下去是很多人的现状,但是我们小时候,连空调是什么样都不知道。我体质寒,经常觉得好冷。印象最深的是去年这个时候,宁德的热度40℃都赶超全国各地,朋友圈里纷纷吐槽。但是我生了一场病后,又陪儿子骨髓移植,在移植仓里被冷了一个月。
写作困境1:缺乏整段的深度工作时间
儿子从广东回来了,最大的变化就是这个月的写作打卡直接变成个位数。常常是好不容易熬到了两个孩子睡着了,脑子里却没有任何的思路,空空如也。
有那么一瞬间,我也在恐惧自己又不能够坚持做完一件事?甚至出现了“当初为什么那么要强去报班的想法。”
当梦想遇见现实,是赤裸裸的威胁。
回顾写作的6个月,感慨时间过得真快。如果真的让我深刻的剖析自己遇见了什么问题。我觉得没有一个整段的时间是很致命的。
在路遥的《早晨从中午开始》里这样描述他的写作之路,醒了就写,困了就睡,除了写作,生活中一切都和他没关系。准备《平凡的世界》这本书的时代背景时候,就用了一年的时间。
而在《深刻练习》中提到,人们需要整段的时间,一个人的脑子只能深度工作4个小时。所以对于我来说不可否认现实的因素就是“缺乏整段的时间段”
写作困境2:认知无法突破
每个人的认知都是十分局限的,对于有些人而言,他们所接受到的信息非常的广泛且正确。但是我觉得除了读书能够让我开拓视野以外,我能够拓展的认知非常局限。
这么多年来,除了医学知识和疾病心路历程的描写,也发现我对许多行业都是不太了解的。对一些人一些事的判断也是错误的。常常封闭在自己狭小的世界里,渴望一场身体和精神的旅行。
只有观世界,才有世界观…
就是因为世界太小,所以对很多事的描写非常的局限,也存在阶级的局限。这种被认知裹挟在“牢笼”里,你看的见牢笼,但是却挣脱不了它。
写作困境3:静不下心里接受自己写的不好
最近每次一提起笔,就觉得是影逼着自己写作,没有行云流水之感。无戒老师说,如果是这种感觉,你就不要写了,我很听话,真的就不再写了。
我感觉好的作品有两种,一种是从心底发出来的呐喊,它是自己和世界的对话。但是常常会对这个世界无语。
另一种是一种技能,先把自己想到的生硬的轮廓写出来,然后再不断的打磨作品,只是我常常静不下心里去再完美它。
写作这么久以后,我觉得对于那些能写出一本书的作者佩服的不行。一开始我以为只要我想要写,也可以做成这件事。而事实上,不是这样的,写作好像是结网,每一个结都要打好,最后才能结出一张好的网出来。只要有个结不对,都会影响后来的发展。而且能完成一本书的作者具备着坚持专注的品质,也十分有耐心和平常心。这些都是我欠缺的。
写作6个月,落叶知秋,我看到的不仅仅是写作方面的问题,也看到了自己个性的问题,人生的问题。愿保有初心,砥砺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