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分享的是《崧舟细讲文本》中年级课例的文本解读。
其中包含了四种文本解读策略和四个课例,分别是第二讲把握结构——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第三讲 知人论世——以《题西林壁》为例;第五讲同中辨异——以《普罗米修斯》为例;第十讲回归课程——以《琥珀》为例。因为只有20分钟的分享时间,就不能每一个策略和课例都详细讲解,这次重点讲的是第二讲把握结构和第五讲同中辨异。
第二讲 把握结构——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
在《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中首先运用的是分析矛盾策略。
“分析矛盾”是文本解读的第一个策略,也是最重要、最基本、最核心的策略。
“分析矛盾”分为三类:
1.提炼矛盾。有些矛盾需要在字里行间加以提炼,这就需要提炼矛盾。
2.比较矛盾。有些文本,很难发现矛盾点,就需要借助其他文本进行比较来发现文本中的矛盾。
3. 还原矛盾。有些文本浑然一体,根本看不出文本间的矛盾,就需要还原它,想象这个文本在没有诞生之前还存在别的可能,拿这个可能去和文本现在的形态相比较。
分析矛盾这个策略适用于所有文本的解读,而且是所有文本解读策略中最核心、最重要的策略。
那我们来看三年那我们来看三年级上册第8课《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个文本用分析矛盾的策略是怎么解读的呢?
第一对矛盾:现实与幻觉
在这个童话故事中最容易被发现也是最明显的矛盾,就是现实和幻觉之间的矛盾。
在现实中,非常的寒冷,所以出现了幻觉,看到烤炉给小女孩带来温暖,这就是现实的寒冷与幻觉的温暖形成了矛盾。
在现实中卖火柴的小女孩又冷又饿,所以在幻觉中出现了,烤鸭就是现实的饥饿与幻觉的饱腹形成了矛盾。
卖火柴的小女孩很贫苦,光着脚。幻觉出现的是圣诞树,说明那渴望被疼爱,渴望有一个幸福的家,这是现实的贫苦和幻觉的富足形成了矛盾。
现实中小女孩如果回去就会被挨打,得不到家庭的温暖与保护,因此在幻觉中就出现了,奶奶给了她无限的爱护,这是现实的冷漠与幻觉的慈爱形成了矛盾。
在现实中,小女孩几乎过着地狱般的生活,而幻觉中她却跟奶奶飞走了,这就是现实的黑暗与幻觉的光明形成矛盾。
第二对矛盾:性格与遭遇
卖火柴的小女孩如天使般乖巧、美丽、善良、纯洁,而她所处的是如地狱的寒冷、饥饿,贫困,孤独和痛苦。小女孩遭遇地狱般的世界,让人有一种心碎之感,这一对矛盾是需要我们通过提炼才能发现分析矛盾的过程中,我们对这个文本的解读就进入到了更加隐蔽的精髓之地。
第三对矛盾:环境与内心
第三对矛盾是隐藏最深的矛盾。所处的现实环境是如此的丑恶、冷漠、黑暗。而小女孩的内在心境却依然如此光明、善良,纯真。她的内心是活在天堂里的。
小女孩在最低的境遇中活出了最高的境界,它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同情,更是敬意。
通过分析矛盾我们差不多能够抵达这个童话故事最隐秘的精髓之地——信仰的力量与启示。
再从把握结构来解读这个童话故事。
《卖火柴的小女孩》作为经典童话故事,她的文本结构可以分为两层,一个是表层结构,现实——幻觉——现实,另一层结构是隐喻结构,擦燃——熄灭——擦燃。
那我们先来看表层结构。卖火柴的小女孩整体结构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现实1~4自然段。第二部分是幻觉,5~9自然段,第3部分是现实10~11自然段,那么基本的结构就是现实到幻觉到现实,它是由火柴进行统一起来的。文章中一共出现了18次火柴,第一现实部分火柴出现了3次,第二个幻觉部分,火柴出现了14次,第三个现实部分火柴只出现了一次。我们观察火柴出现的地方,可以发现在现实部分,火柴的出现是为了点明小女孩的身份、衬托她的窘境,暗示命运,但还没有发挥到神奇之处;在第二部分幻觉出现了14次,这时候火柴发挥了神奇的作用,它们就是引发小女孩幻觉的道具和支架。第三部分火柴出现了一次,是小女孩坐在那里,手里还捏着一把烧过的火柴梗,这里的火柴又成为了现实中的火柴,跟第一部分相呼应,从现实又回到了现实。
文本中用18次火柴把现实和幻觉串联起来,成为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接下来我们来看这个火柴本身是什么特点,如果说现实到幻觉到现实是表层结构,那么火柴擦燃——熄灭——擦燃成了这个故事的隐喻结构,这个也是符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的,这从最低层次生理需要开始。
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到第一次现实是冻僵,幻觉是火炉,渴望是温暖,对应着马斯洛的第一层需求层次——生理需求
第二次现实是又冷又饿,幻觉是烤鸭,渴望是饱食,这也是属于生理需求。
第三次,现实是没有钱,幻觉是圣诞树,渴望是富足,这个是上升到了第2个层次——安全需要。
第四次,在现实是可能会挨打,幻觉是奶奶,渴望得到关爱,这是归属的需要。
第五次,现实是不敢回家,幻觉是飞走了,渴望的是幸福,这个达到了马斯洛需求的最高两个层次,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我们可以发现渴望越强烈,幻觉就变得越来越持续,也会变得越来越真实,需求的强烈程度也在逐步的递升,这也是遵循了人性的规律。
如果说一开始的擦燃与幻觉,引发的是读者的同情与怜悯。那么到最后的擦燃与幻觉引发的就不仅仅是同情与怜悯,更是敬意与顿悟。至此我们才真正懂得,小女孩是一个有信仰的人,是一个拥有彼岸能力的人,而对一个有信仰的人来说,死亡就不再是痛苦,而是解脱新生,带着微笑的死亡就是带着信仰的心声,这样的人不仅仅让我们同情,更是让我们心生出敬意来,带着这样的文本解读我们来进行您相关的教学设计。
我们主要来看《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自读课文,归类学习字词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引入童话。
2.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学习字词。
(二)梳理脉络,感受人物遭遇
1.围绕问题,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2.学习第1-4自然段“卖火柴”部分,深入解读小女孩的“可怜”。
(三)品读渴望,体会合理想象
1.学习“擦燃火柴”部分,感受内心渴望。
2.合作阅读“擦燃火柴”部分,完成表格。
3.话题讨论,引出现实。
4.对比现实与幻想,感受作者基于现实展开想象的表达方法。
5.结合创作背景,进一步了解表达方法。
6.分角色朗读,感受童话丰富而合理的想象。
(四)迁移运用,改编童话结局
1.学习“冻死街头”部分,了解故事结局。
2.交流:为什么写小女孩死去的神态?
3.辨析”幸福“,升华情感。
4.改编童话结局。
(五)观察比较,规范书写生字
我们重点看第三和第四部分,品读“擦燃火柴”的部分,去感受内心的渴望,尤其是对比现实与幻想环节,让学生通过对比感受到小女孩的悲惨境遇,加深对小女孩内心渴望的理解。
第四部分聚焦“冻死街头”的部分,理解小女孩为什么到最后嘴上会带着微笑,并去辨析什么是幸福,升华情感。从小女孩的笑容中,我们感受到死亡也许是小女孩对于幸福的渴望与追求,也许像前面所说。死亡就不再是痛苦,而是解脱新生,带着微笑的死亡就是带着信仰的心声,这让我们心生出敬意。
《卖火柴的小女孩》的部分,我们的文本解读我们主要应用的策略是分析矛盾和把握结构,那么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五讲同中辨异——以《普罗米修斯》为例。
在上一个课例中我们知道了,把握结构是文本解读的重要策略,一般来说文本结构涉及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表层结构,第二层次为深层结构,第三个为超验结构。那么所谓的表层结构呢,一般指文本的线索和脉络,层次和段落,过渡和照应等,也就是我们平常在课堂上所做的结构分析。
而深层结构,因为是深层,所以隐藏得更深,抽象程度更高,涉及语言文字背后的思维模式、文学母题、神话原型等
第三3个层次是超验结构,它属于文本的形而上的层次,比深层结构更加抽象,包括审美、宗教、信仰等,这是文本的最高层次。
而我们今天要解读的是四年级上册的第14课《普罗米修斯》,这是古希腊的神话故事,要对它的深层结构也就是神话原型,做一个解读。
在我们现行的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里面有五个神话文本,最早出现的神话故事是在二年级下册《羿射九日》,然后到四年级上册出现一个神话故事单元,编排4个神话文本,分别是《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和《女娲补天》,那么我们把它放在一起就可以看出他们的深层结构是遭遇困境——挑战困境——解决困境。
我们找到了神话故事的相同点,那么我们在《普罗米修斯》这个文本的解读中,主要运用的是同中辨异这一个文本解读策略。
这里的同就是相同,相同的主题、相同的题材、相同的作家、相同的文化背景,但是我们主要要辨析的是文本不一样的结构、不一样的表达、不一样的语言、不一样的风格。
“同”体现的是文本之间的共性、普遍性,而“异”则彰显了文本之间的个性、特殊性。
我们对于文本的解读不能只停留在“类”的解读,而是要进入“个”的解读。
只有把握了《普罗米修斯》这个神话文本的不同点、特殊点,才算完成了文本解读的最终目标。
我们就来看看普罗米修斯中的“异”是什么?
辨异一:自然困境与神为困境
我们起来看一下这个表格。
《羿射九日》它的具体困境是受到了10个太阳的炙烤,这是自然困境。《盘古开天地》困境是天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像个大鸡蛋,这个也是自然困境。而《精卫填海》的困境是,“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也属于自然困境。
而《女娲补天》一开始遭遇的困境是天缺了一个窟窿,谁造成的呢?是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打架造成的,这个就属于神为困境。
那么我们就发现《女娲补天》的困境和三个的神话困境不一样,最后我们来看普罗米修斯所遭遇的困境,分为两次。第一次困境是对于人类而言的,困境是没有火。而人类没有火的原因,古希腊神话传说中是因为众神的领袖宙斯下令不能让人类用火,所以没有火是神造成的,第2次困境是普罗米修斯被抓起来绑在高加索山上,这个也是神造成的。
普罗米修斯的困境属于神为困境,他和女娲补天的共同点是这都是神为困境,那么这两个不同文本又有怎样的个性特征呢?
接下来我们就来说辨异二,外在挑战与内在挑战。
女娲是挑战困境时,补好大窟窿时面对的都是外在的挑战。
而普罗米修斯面临的挑战其实是来自于他自己,来自于内在,因为只要他答应宙斯的要求向宙斯承认错位,物归还火种,那就什么事情都不会发生。我们可以思考神是拥有绝对的自由,绝对的幸福和绝对希望的。但这些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都放弃了,这是神之爱。
神爱人,所以神宁愿选择失去绝对的自由,也要让人类得到自由,这样的爱是无条件的,这是勇敢;
神爱人,所以神宁愿选择失去绝对的幸福,也希望人类得到幸福,这样的爱是无分别的,这是勇敢是坚韧;
神爱人,所以神宁愿选择失去绝对的希望,也要让人类得到希望,这样的爱是无自我的,是无私的,普罗米修斯的爱就是博爱。
把通过同中辨异,我们读出了《普罗米修斯》这个神话文本的精髓之处——博爱。
那么根据普罗米修斯的文本解读,我们来看看他的教学设计,主要我们来看它的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神话”
1.导入。
2.理出四个神的名字。
3.提炼故事梗概。
(二)对比研读“取火”
1.提取关于“火”的两个画面。
2.在对比想象中感受普罗米修斯的“爱”。
(1)想象“没有火”
(2)想象“有了火”
(三)集中受难
1.定格“被锁”和“被啄”这两个画面。
2.想象“被锁”的画面。
3.想象“被啄”的画面。
(四)深入感悟“博爱”
1.想象人间有火的情景。
2.品读”博爱“的情怀。
(五)移情体验“博爱”
1.想象思考
2.总结提升
我们重点来看第四和第五5部分,这里就完全抓住了《普罗米修斯》的精髓所在——博爱。
在第四部分深入感悟“博爱”想象人间有火的美好景象,能够体会普罗米修斯为人类造福甘愿忍受各种痛苦,体会他“博爱”的情怀。
第五部分通过移情体验“博爱”。通过想象思考:如果大力神没有解救普罗米修斯。那么普罗米修斯还有获救的可能和希望吗?
最后总结提升,理解:真正解救普罗米修斯的,不是大力神,也不是别的什么神,而是他对人类的爱。
爱别人,也被别人爱,这就是一切,这就是宇宙的法则。
这就是对以上两个文本的具体解读,接下来对两个文本进行两个文本以及两个策略进行简单的阐述。
第三讲知人论世
——以《题西林壁》为例
题西林壁,这是一首关于庐山有关的诗,我们主要运用文本解读策略,知人论事来去理解,从分为知其外缘和观其内因。
外缘呢,就是了解苏轼写下这首诗的背景资料,要有4个外因,第一是他人身在庐山,第二跟乌台诗案,熙宁变法有关,第四就是他在游西林寺。
这首题西林壁事实上是苏轼的人生场,风景场,文化场,三个场域交集之后的产物。那段特殊的经历,特殊的政治,就是苏轼的人生场;所处的庐山看到的各种山形风貌,就是苏轼的风景场;在西林禅寺对佛法的认识和体认,就是苏轼的文化场,三个场与交织在交织在一起,就是这首诗所能诞生的全部外援,这些外援缺一不可。
而苏轼的性格,品质,人格,乃是诞生这首诗的内因,离开了这个内音,所有的外缘也都必将失去创新的能量和方向。
这就是知人论世的文本解读策略。
接下来是第十讲回归课程——以琥珀为例。
简单来说,回归课程,就是把文本解读看成一个五方会谈。围绕文本,教师、学生、编者、作者,几个维度相互介入,又相互制约。
对文本进行教学解读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实现文本、教师、作者和编者等多重视域的融合。
以上就是我对于中年段的文本解读,策略的分享。
最后我想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之前看了王崧舟老师的课,总觉得文本解读很深,常常让人惊叹是如何能做到如此透彻的程度,也常常感慨作为一线教师,似乎自己没有具备如此深的文本解读能力。但是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够深刻的感觉到文本解读有方法有策略的。在这本书王崧舟老师结合具体的事例给我们详细的讲解了如何运用这些文本解读策略序去解读不同年段不同类型的文本,让我们的学习有了方向和路径,相信通过我们不断的实践,我们的文本解读能力也会一定会得到提升。
我用书中王崧舟老师说的一句话来结尾。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需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刻苦磨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