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里有一句话: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这位苏老泉就是苏轼的父亲苏洵,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文章蔚为壮观,誉满天下,但《三字经》只编写了他少不读书的悲伤过往,真是好事无人问,坏事传千里!
苏洵苏洵后来在写给欧阳修的信中说:“我年轻时不好读书,整天游手好闲,自视同辈之人皆不如我。后来想写一点东西却抓耳挠腮,七天崩出六个字来,才发觉是自己书读得太少了,我把以前写的那些文章拿出来看,感觉都是垃圾,于是一把火烧了。”
苏洵为什么要阅后即焚?为什么要在27岁这个有人已经躺平的年纪才开始发奋读书呢?这完全得益于他的两个天才儿子——苏轼和苏辙。
那日苏洵游荡归来,想考一考孩子的学习情况,这不考不知道,一考吓一跳,这俩孩子比他懂得都多,快要给他当爹了,这还了得!
苏洵教子“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苏洵下定决心,开始发愤读书,不为别的,只为在两个儿子面前找回最原始的尊严!
不过苏洵毕竟是自学成才,跟学霸的差距,仿佛只差了一个培训班,他第三次高考失败时,已经是37岁,即使他想报班,也没人收他了。
我们都学过《项脊轩志》这篇文章,它的作者归有光参加过八次高考,直到60岁才考中进士,还有56岁的黄巢同学,屡试不第后,发出了“若不改革高考,我就改朝换代”的呐喊。
苏洵则不同,他的两个儿子都能考上,自己却考不上,他丢不起那个人啊!后来苏洵改变了策略,既然我成不了学霸,那就把两个儿子培养成学霸!
鲤鱼跃龙门当苏轼和苏辙分别以第二名和第五名的优异成绩中榜后,宋仁宗召苏洵到舍人院参加考试,苏洵一听考试二字,直接吓尿了,死活都不肯去,理由是:我有病。
只要接触任何跟考试有关的东西,苏洵就会出现头晕目眩、四肢僵麻、盗汗、梦遗等症状。朝廷一看,这是有考试综合症啊,于是没有举行考试,而是直接任命苏洵为秘书省校书郎。
朝廷的逻辑应该是这样的:既然两个儿子才华盖世,他爹肯定差不到哪里去!在逢进必考的大环境下,苏洵竟然免试成为正处级公务员!
三苏祠(四川省眉山市)苏轼听说这个消息后,几乎震掉了下巴,节操碎了一地!这怎么可能?还有天理吗?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像我爹这样的都能东山再起,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对不起,爹,你是我这辈子看人错得最离谱的一次!
调侃归调侃,苏洵的才华绝不是科举考试所能衡量的。就拿苏轼和苏辙这两个名字来说,轼者,车把手也,辙者,车轱辘印也,果然不出老爹所料,这哥俩一个在前面闯祸,一个在后面圆场,一个锋芒毕露,一个收拾残局,六步以为,仅凭起的这两个名字,苏洵乃高人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