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中国传统文化
故纸堆里的“欢乐喜剧人”——《笑林广记》(51-60)

故纸堆里的“欢乐喜剧人”——《笑林广记》(51-60)

作者: 之苹 | 来源:发表于2019-12-27 23:01 被阅读0次

(五十一)

今天要介绍的是《不愿富》。原文如下:

一鬼托生,冥王判作富人。鬼曰:“不愿富也,但求一生衣食不缺,无是无非,烧清香,吃苦茶,安闲过日足矣。”冥王曰:“要银子便再与你几万,这样安闲清福,却不许你享。”

翻译如下:一个鬼要转世投胎,阎王判决让他托生为富人。鬼说:“我不愿意当富人,只要求一生衣食不缺,无是无非,平时在家中焚烧清香,喝着苦茶,安闲度日就满足了。”阎王说:“要银子就再给你几万,这样安适悠闲清福日子,却不许你享受。”

 “烧清香”在这里是指古人在家里焚香,烧的不是祭祀或礼佛用的线香,而是通过加工制成的香料,且不是直接点燃,而是放在炉中用炭火熏烤。古人认为焚香可以静心凝神、改善空气质量,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都有焚香的习惯。“清香”不是某种香,而是相对贵重的香料来说的,指普通香料。“吃苦茶”应是指喝茶叶茶,强调“苦”字表明这是平常的茶叶,见周作人《五十自寿诗》(其一):“前世出家今在家,不将袍子换袈裟。街头终日听谈鬼,窗下通年学画蛇。老去无端玩骨董,闲来随分种胡麻。旁人若问其中意,且到寒斋吃苦茶。”(周是民国时人,这里举例当然不是说这是“吃苦茶”的出处,而是说明“苦茶”是指代平常人家喝的茶叶。)

该笑话是在揶揄富人终日奔忙,不得享受普通人家的清闲日子。《水浒传》第四十五回上说:“假如譬喻说一个财主家,虽然十相俱足,一日有多少闲事恼心,夜间又被钱物挂念,到三更二更才睡,总有娇妻美妾,同床共枕,那得情趣。”比如首富马云在接受采访时被问及每天什么时候最开心时就回答说“睡觉” ,看那新闻内容,说他一年飞800多个小时,走访33个国家;连夜赶飞机,在开会的时候瞌睡到连连栽头,可知富贵人家的幸福指数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高。话说回来,套用德云社的相声段子说“你想,有钱就一定幸福吗?有钱人的幸福你想象不到”,这就是你看我好我看你好,这篇小文章就不作深入探讨了。

那鬼提出的“安闲过日”是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吗?我认为不是的。一般人家哪个能做到毫无生活压力,天天在家焚香泡茶过日子?在清朝时能每日衣食无忧、安闲清福的,估计就是八旗子弟了。这些人因为祖上帮皇帝家打下来天下,受其荫庇,不用干活天天吃喝玩乐也能享受朝廷各种特权和福利待遇,每天做的事就是遛鸟、斗蛐蛐、泡茶馆,清福尽享。

现在大清亡了一百多年了,但仍有一群衣食不缺、安闲度日的人,估计是阎王对那鬼终于网开一面了罢。

呵呵。

(五十二)

今天要介绍的是《薑字塔》。原文如下:

一富翁问“薑”字如何写,对以草字头,次一字,次田字,又一字,又田字,又一字。其人写草壹田壹田壹,写讫玩之,骂曰:“天杀的,如何诳我?分明作耍我造成一座宝塔了。”

翻译如下:一个富翁问别人“薑”字怎么写,那人告诉他先写草字头,再写一,再写田,再写一,再写田,再写一。富翁回去后写草壹田壹田壹,写完审视玩味后,骂道:“天杀的,为什么骗我?分明是开玩笑哄我造成一座宝塔了。

“薑”是“姜”的繁体字,“壹”是“一”的繁体,富翁死脑筋不懂变通,不知道写字的规则,真按照草壹田壹田壹去写这个“薑”字,反过头来骂别人开他玩笑。据说史蒂芬·霍金有句格言:“知识的敌人不是无知,而是已经掌握知识的幻觉。”这个富翁就属于这种情况,向别人学习知道一些皮毛后,就自以为是,等实践中出了错,就反过来骂人误导。现实中有不少这种情况,不懂某事向人请教,别人指教后自己办砸了,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反倒责怪别人。遇上这种人,建议还是敬而远之罢。

呵呵。

(五十三)

今天要说的是《医银入肚》,先发原文:

一富翁含银于口,误吞入,肚甚痛,延医治之。医曰:“不难,先买纸牌一副,烧灰咽之,再用艾丸炙脐,其银自出。”翁询其故,医曰:“外面用火烧,里面有强盗打劫,哪怕你的银子不出来。”

先翻译一下:一个富翁含一块银子在嘴里,不小心吞进去了,肚子非常痛,延请医生治疗。医生说:“不难,先买一副纸牌,烧成灰吞进去,再点燃艾草丸子熏炙肚脐,这银子自然就出来了。”富翁询问这样做的原理,医生说:“外面用火烧,里面有强盗打劫,哪里会怕你的银子不出来。”

这是讽刺为富而吝的段子。富翁吞银隐喻他的钱财只进不出;医生提出的治疗方法暗指必须有天灾人祸才能榨出他的银子。

依常理,一个人富裕了,按照他的财富水平享受到相应的生活是正常的,挥霍无度让人鄙视,而坐拥大量金银却一毛不拔同样被人厌恶,这两种行为都能刺激人们的仇富心理。但是自己动手去抢夺富人财物当然不可能,于是就产生了许多“侠盗”故事,让这些英雄好汉劫富济贫,既惩罚了假想中富有的坏人,自己又能分一杯羹。当然,这种侠士几乎都生活在故事里,现实是劫富者恒河沙数,济贫者凤毛麟角。而且对于绝大多数强盗而言,他只要劫你财,哪管你贫富?难道洗劫之前还会做收入调查不成?譬如《水浒传》里船火儿张横、母夜叉孙二娘等,会顾虑你是穷人就放一条生路吗?所以,减少贫富差距在于先进的社会制度,若想靠几个幻想中的英雄,只好是缘木求鱼了。

呵呵。

(五十四)

这次介绍《田主见鸡》,原文如下:

“一富人有余田数亩,租与张三者种,每亩索鸡一只。张三将鸡藏于背后,田主遂作吟哦之声曰;“此田不与张三种。”张三忙将鸡献出,田主又吟曰:“不与张三却与谁?”张三曰:“初问不与我,后又与我何也?”田主曰:“初乃无稽(鸡)之谈,后乃见机(鸡)而作也。”

翻译一下:一个富人有闲余的田几亩,将要租给张三耕种,就向张三索要礼物,每亩田要鸡一只。张三将鸡藏在背后,富人就摇头晃脑地念诗般说道:“此田不与张三种。”张三连忙把鸡拿出来,富人又吟诵道:“不与张三却与谁?”张三问:“一开始问你说不租给我,后来又说租给我,为什么?”富人说:“一开始是无稽(鸡)之谈,后来就机(鸡)而作。”

这个笑话应该是文人抖机灵、玩文字游戏的段子,讽刺性也是十足的。无稽之谈的意思是“没有根据的说法”,见机而作的意思是“遇上合适的时机就行动”,而“稽”“机”“鸡”同音,两个成语都很契合当时的情境,没见着鸡,要租他的田当然是“无稽之谈”,看到鸡拿出来了,就“见机而作”把田租了。

现在这种情景在政府机构里也是常能见到的。就有这等贪官污吏,找其办事,甚至是办理公事,也是“不见兔子不撒鹰”,没有“人事”说什么也办不成。但愿有朝一日,政治能真正清明,将这些宵小一扫而空罢。只是,要等到猴年马月呢?

呵呵。

(五十五)

今天要介绍的笑话是《讲解》,原文照录如下:

有姓李者暴富而骄,或嘲之云:“一童读百家姓首句,求师解释,师曰:‘赵是精赵的赵字(吴俗谓人呆为赵),钱是有铜钱的钱字,孙是小猢狲的孙字,李是姓张姓李的李字。’童又问:‘倒转亦可讲得否?’师曰:‘也讲得。’童曰:‘如何讲?’师曰:‘不过姓李的小猢狲,有了几个臭铜钱,一时就精赵起来。’”

这是翻译:有个姓李的暴发户很骄奢,有人嘲讽他说:“一个小孩读百家姓起首一句(赵钱孙李),请求老师解释,老师说:‘赵是精赵的赵字(吴地俗语说人呆叫作赵),钱是有铜钱的钱字,孙是小猢狲的孙字,李是姓张姓李的李字。’小孩又问:‘倒过来说也能讲得通吗?’老师说:‘也讲得通。’小孩问:‘怎么说?’老师说:‘不过是姓李的小猢狲,有了几个臭铜钱,一时就精赵起来。’”

暴发户往往为人诟病,因为其因未富时没有富裕生活的体验,有着穷人的自卑,所以一旦暴富,往往就穷奢极欲,傲气凌人,以此来掩饰自卑、寻找自尊,结果当然是适得其反,只会让人们心生厌恶。因此,对于金钱财富,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得之勿喜,失之勿悲,方能宠辱不惊。不然,也不过是有几个臭铜钱的小猢狲罢了,能蹿到几时?

呵呵。

(五十六)

这次介绍《训子》,这是原文:

富翁子不识字,人劝以延师训之。先学“一”字是一画,次“二”字二画,次“三”字三画。其子便欣然投笔,告父曰:“儿已都晓字义,何用师为?”父喜之,乃谢去。一日,父欲招万姓者饮,命子晨起治状,至午不见写成。父往询之,子患曰:“姓亦多矣,如何偏姓万。自早至今,才得五百画着哩!”

翻译:有个富翁的儿子不认识字,有人劝富翁请老师教育他。老师先教“一”字是一画,然后“二”字二画,然后“三”字三画。富翁儿子就欣然地把笔一丢,告诉父亲说:“儿子已经通晓字义了,还要老师做什么?”他父亲很高兴,就把老师辞退了。一天,父亲想邀请一个姓万的人喝酒,叫儿子早上起来就写请帖,儿子却一直写到中午都没有写好。父亲走去问他为什么这么慢,儿子埋怨道:“姓氏这么多,为什么偏偏姓万。从早上到现在,才划了五百画呢!”

这个故事是讽刺那些自以为是的人。有的人明明对一些事情一无所知,知道了一点鸡毛蒜皮就自以为成了专家,居然自傲起来,往往夸下海口,一旦临事检验,就会闹笑话。可是这些人是不会自以为错的,反而会将责任推给别人。比如一些人看文章看新闻喜欢看个标题就急急地评论,仿佛是先验的天才一般,至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时,未等别人嘲笑,却去怪别人标题误导呢。

呵呵。

(五十七)

卷一《古艳部》已解析完了,现在开始介绍卷二《腐流部》。“腐”指迂腐,指代读书人,“流”作品类解,《腐流部》一卷基本都是讽刺贡生、教书先生、童生等书生的。

首先要说的是《辞朝》,原文如下:

一教官辞朝见象,低徊留之不忍去。人问其故,答曰:“我想祭丁的猪羊,有这般肥大便好。”

翻译:一个负责教育工作的官员辞职回家时看见了大象,低头徘徊着不肯离去。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他回答说:“我在想要是丁祭时的猪羊,有这么肥大就好了。”

“辞朝”就是向朝廷辞职。“祭丁”就是丁祭,清朝时祭祀孔子的典礼,一年两祭,一般在二月、八月上旬的第四天(丁日)进行,所以叫丁祭。“猪羊”这里应指牛猪羊,即太牢三牲,丁祭是大型典礼,会用最重的祭品来祭祀。祭祀后惯例会将三牲的肉赐给参祀的官员们。我猜测教官的级别太低分不到牛肉(古代禁止无故宰牛,牛肉平常不容易吃到的,因此能分到牛肉的应该都是较高级的官员和皇亲贵族),只能分到点猪肉或羊肉,所以才会只说猪羊。古时不像现在,经常有肉吃,一般人平时吃不起肉的。教官是在清水衙门任职,俸禄微薄,要正经吃上肉就要指望着丁祭时分到的那点儿。于是他见到大象后,就浮想联翩,想着要是猪羊能像大象那么肥大就好了,他能多分到一些肉。不过,鉴于他已辞职,以后丁祭未必有他参与的份,他这里瞎想的也只是想着过去的事。以此推之,他此时准确的心理是:“要是猪羊能像大象那么大个儿,我当时就能多吃到许多肉了。”

这个笑话是讽刺教官穷酸又没骨气的。古今观念不同,现代人不容易理解到讽刺意味在哪儿。古代对读书人的要求是安贫乐道,这个教官满脑子都是想着满足口腹之欲,不符合当时对读书人的德行期许,成为了讽刺笑话的主角。他的辞朝或许就是因为德行不够才会待不下去。联想到现在有位中国顶尖学府的校长,在大官面前卑躬谄笑,而这个教官仅因为想肉吃就被嘲讽,算是冤枉呢。

呵呵。

(五十八)

这次要介绍的是《上任》,先发原文:

岁贡选教职,初上任,其妻进衙,不觉放声大哭。夫惊问之,妻曰:“我巴得你到今日,只道出了学门,谁知反进了学门!”

翻译一下:一个岁贡生被选拔为国子监的教员,刚上任时,他的妻子进到衙门,不觉放声大哭起来。丈夫惊讶地问她为什么哭,妻子说:“我眼巴巴盼到你到今天(当上了官),只说是出了学门,谁知道反而进了学门!”

岁贡生是贡生的一种,每年或每数年从各地选拔学习成绩优异的秀才到国子监读书的叫岁贡生。古代读书人讲究“学而优则仕”,读书的目的就是做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而笑话中的贡生没有考取功名,只被选拔为国子监的教员,这在当时的人眼里并不算是“官”,因此他的妻子伤心地大哭起来(她进到官署满以为丈夫是当官了)。

古时高等学府(国子监)的官员不被当作是官,现在却不一样了。如今的学校官气十足,不仅是校长、主任啥的多是高高在上的官老爷做派,就连学生会都沾染了官僚习性,动辄以权压人。那个教员妻子是生错了时代了。

呵呵。

(五十九)

《争脏》是一个文人的文字游戏,先发原文:

祭丁过,两广文争一大脏,各执其脏之一头。一广文稍强,尽掣得其脏,争者止两手勒得脏中油一捧而已。因曰:“予虽不得大葬(脏),君亦无尤(油)焉。”

翻译如下:丁祭过后,两个国子监的教官争抢一副猪大肠,两人各持大肠的一头拉扯着。一个教官力气稍大,把大肠全拉了过去,和他争抢的教官两只手只抓得大肠里的油而已。于是他对抢到了大肠的说:“予虽不得大葬(脏),君亦无尤(油)焉。”

“广文”即是教官。“大脏”指猪的大肠。

“予虽不得大葬(脏)”是化用至《论语·子罕第九》“且予纵不得大葬”。《论语》这节内容是讲孔子病了,子路派弟子们行家臣礼仪服侍孔子(因为孔子曾是鲁国大夫,大夫就有家臣),孔子不愿意(因为当时他已在野,不是卿大夫了,向他执家臣礼是不适合的),拒绝说:“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意思是他纵使没得到君主对臣子的礼葬,有众多弟子在,难道会死在路边吗?(弟子们会操办丧事的。)

“君亦无尤(油)焉”则是化用至《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的“君无尤焉”句。原文是孟子对魏惠王说:老百姓受灾死伤,但他却锦衣玉食堆积财物,老百姓会造反的,“君无尤焉”(君王不要怨恨他们啊)。

当然这里说的两句话和原著没有关系,只是教官在诙谐地引用经典开玩笑而已。从字面上看,这两句是很适合这个笑话里的场景。所以这只是文人们编出来的文字游戏罢了,用现代话来说,属于抖机灵。明清时科举考试的内容都出自于四书五经,因此当时的读书人对儒家经书里的内容大多是谙熟于心的,日常说话或玩笑时会用上那么几句,现代人考试不用考这些了,有人看到别人引几句书文,就觉得有多博学,其实这不过是“记问”,不是“学问”,没什么了不起的。若是把文言经典当成什么救世良方,就更是可笑至极了,试想,清末时的儒学大家们,有几个是可救亡的呢?

呵呵。

(六十)

这次介绍《厮打》,照例先发原文:

教官子与县丞子厮打,教官子屡负,归而哭诉其母。母曰:“彼家终日吃肉,故恁般强健会打。你家终日吃腐,力气衰微,如何敌得他过?”教官曰:“这般我儿不要忙,等祭过了丁,再与他报复便了。”

翻译:教官的儿子和县丞的儿子打架,教官的儿子总是打输,跑回家向他母亲哭诉。母亲说:“他家整天吃肉,所以能那么身强力壮能打过你。你家整天吃豆腐,力气衰微,怎么打得过他?”教官说:“既然这样我的乖儿子不要急,等丁祭过后(吃了肉后),再报复他就是了。”

县丞是县令的副手,相当于现在的副县长,是有实权的官吏。明清时实行官员低薪制,假如按照正常收入,仅够温饱,是做不到每天吃肉的。比如海瑞当县令时,母亲生日买了二斤肉,成了新闻,从侧面可以看出当时清廉的官吏仅靠俸禄是生活拮据的。这个县丞家除非本来就是富裕家庭,否则是难以做到每天都有肉吃的。这个笑话体现的是一种普遍现象的概括,可推知当时一般的县丞能做到家庭生活非常好,是有许多灰色收入的;而教官是在清水衙门供职的教师,没有权力,就没有灰色收入,生活质量差,只能每天青菜豆腐度日,只好盼着丁祭分猪肉时才能吃上肉。

不过,作为没有权势的教官儿子敢经常和有实权的县丞儿子打架,打输后回家告状,父母敢怂恿儿子等吃过肉涨力气了再报仇,可见这个县丞家并非是仗势欺人之辈,孩子吵架大人不会出面护短。若是放在现在,县丞儿子喊一句“我爸是李刚”,估计教官儿子就得屁滚尿流了,回到家告状,教官夫妻也只能教孩子忍声吞气呢。

呵呵。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故纸堆里的“欢乐喜剧人”——《笑林广记》(51-60)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esjo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