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想法读书
从安史之乱看轮回

从安史之乱看轮回

作者: 伯涵子弟 | 来源:发表于2023-06-07 15:14 被阅读0次

    安史之乱,被无数史学家定义为,唐朝由盛向衰的转捩点。甚至有人说,这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从巅峰走向低谷的开始。

    最近在看《李唐之乱》一书,自然而然地又勾起了这段回忆。在本次阅读中,轮回一词不断地浮现在脑海之中,久久不能散去。

    从唐初的秦王李世民为始作俑者,在太极宫的北门,其箭弑太子、灭手足、篡君位,怨恨之种已经深深地埋下。争权夺势自此就没有再停止过,武后垂拱,废帝位,改唐为周;之后韦后效武帝,欲专政,玄宗联合太平公主灭韦氏一族,史称唐隆之变;再然后,太平公主欲干政,于是玄宗照葫芦画瓢,再次发动“先天政变”,赐死亲姑姑太平公主。

    由上述的脉络可见,到达唐朝鼎盛的过程中,唐氏李家内部,从来都不稳固。手足间因争权夺利而手足相残的阴影挥之不散,血亲间的互相猜忌也就成了常态。然而,诺大的帝国的又必须有人管理。于是,如何微妙地平衡血亲、能臣之间的力量,就成了关键中的关键。

    如果说唐王朝在玄宗时期,内部的忧患是隐性的,那么安史之乱前的外患,则是显而易见的。北面与契丹的战事频仍。为了定国安邦,唐玄宗坚定了隋朝的节度使制度。这是因为边境的战事常态化,更好的应对方式,不能保持原有的“行军”制度(即由战事时,再由中央派军去镇乱),而是改为节度使式的“镇军”制度,更为合理。毕竟,常驻式的部队,更有利于了解边境的防卫与作战,更能掌握敌军的动态。但这之中,却埋下了节度使拥兵自重的隐患。

    另一巧合的相逢,更是最终引爆了这个炸药。唐玄宗李隆基,年轻时可谓励精图治,但到51岁的这年,更加倾向于享乐了。公元736年,杨玉环的出现,让其更让其无以复加。在此需要特别强调一点,即便没有杨的出现,也会有张玉环、李玉环等。毕竟,老年的李隆基,觉得天下太平,无事可做,那么思倾国美人,坐享天下,则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估计他是这么想的。朕劳心劳力了一辈子,把大唐的外戚干政等等烂事搞定,如今太平盛世、歌舞升平,也是时候安享温柔乡了。

    原本这么想也没有错,毕竟古时候,过50岁后,人都会觉得时日无多了。可坏就坏在,他自己都没有想到,自己这么天赋异禀,此后竟然还有25年的寿命。宠幸杨贵妃19年后,其状态飘飘然,乐如神仙,周围阿谀奉承之徒如过江之鲫,谁还能想到老来一难?提防之心也就因此放松了。

    在他70岁古稀寿的这年,干儿子安禄山,给他送了一份大礼——政变。

    自此,时代的波谲云诡又开始了。唐玄宗认为最不可能反的胖子,居然反了。他大骂其忘恩负义,但他忘记了,胡人哪懂汉字?就算懂,在巨大的权力诱惑下,以及可能的被削兵权前。利与害相权,200多斤的胖子,自然选择了铤而走险。毕竟,成功了那就流芳百世、应有尽有了。

    假如,安禄山在夺得洛阳、长按两京之后,不陷入了美酒、美女的生活中,可能就不会失明了。可是,历史没有如果。如果有,也只是在书里。权力附带的灯红酒绿、风吹仙袂的快哉风,不是每个人都能抵御的。说实话,99%的人不能抵御。毕竟,50%的人不读史,只刷斗音。剩下的49%,即便读了史书,多少人能抵抗住人性?许多许多年后,太平天国的天王洪秀全拿下南京后,同样也是不能吸取教训。金陵的王后娘娘,以及下辖的爱娘、嬉娘、妙女两千多名,让人眼花缭乱,思进取成为了反人性的操作,于是顺应享乐就成了正常选项,于是同样功亏一篑,清王朝因此不灭。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安禄山背叛君主,他儿子安庆绪背叛了他,被亲生儿子和宦官诛杀;而安庆绪又被史思明背叛,史思明又被儿子史朝义所杀。

    历史不断地在轮回,夫子所教的,仿于利而行,多怨。以利益来兴兵得来的权力,很容易被背叛所自伤。毕竟,没有忠,亦很容易没有孝。一切,都以获取权力、利益为最高准则。于是,社会就陷入了一种混乱与不堪。百姓流离失所,无所依托。

    安史之乱发生70年后,杜牧写下了《阿房宫赋》,“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安史之乱看轮回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esne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