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生活被庄子称为倒悬,正如心经中所讲的颠倒梦想,我们人活在世界上,按照人类建立的那套价值观生活,并且依据这个价值判定系统筛选着自己生命中的人事物,对于诸多信息不假思索的反应着,以自我的视听形成自己的生命轨迹,我们经常说这是自己心甘情愿选择的路,其实回头看,通过融入进这一套价值观,直到完全被它控制之后,哪还有发自本心驱动的东西?
本来那些价值观是我们用来看待事物筛选事物的一种工具,它本身并没有问题,但是一旦我们将本性迷失于它,就会沦为它的奴隶,任其摆布而不自持,中途醒来可能已过半生,我们都在不知不觉中戴上了这副面具,如今这面具恐怕早已深入骨髓,想拿掉它还真得伤筋动骨扒层皮呢。
生活在俗事圈里,一些区分的知识和规矩是生存必需的。老子所讲的无为清静,顺其自然,佛家讲的一些随缘,不可强求,对于我们这些俗世之人来说,不是叫我们善恶不分,什么东西都不去评判,任由他们操作,更多的是教导我们学会去观察,分析这些事物背后的原因,再决定如何应对。
古圣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我们只要透彻理解的这句话,就能明白什么叫清静,什么叫一切随缘,什么叫真正的顺其自然,我们余生中的烦恼也将会慢慢的自然消退。
这话啥意思呢,就是事出有因,这段话是这个短视频时代我们最需要的,如果你见识过1000种刑事案件,那么你自然就会知道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什么离奇玄幻,甚至是不可思议的事情,那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案件,一些看似不可理喻的事物,只要细究起来,其实无不在情理之中,当我们认清了个体的思维局限,放开被束缚的思维定式,便可以窥见真相。
如果你见识过一千种人们的生活方式,那么你躁动不安局限惶恐的那颗心也就渐渐释然了,有人浪迹江湖,有人寒窗苦读,有人嫌贫爱富,有人唯利是图,有人早早婚育,有人孑然孤独,人们的生命生活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也渐渐懂得,人各有志,不可强求。
最终,剩下的就只有好好修为自己,把握好自己的小生活,我们内心的评判和指责也会随着见识的广大而渐渐的销声匿迹,你可能不会再像平常一样,对一些事感到冲心的愤怒,由衷的不解,持续的伤心,无尽的难过,恐惧,焦虑,甚至你也没有了认知上的快乐,高兴 开心 兴奋,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内心的平和,带来了无尽安宁。
无为清净的真正含义,拿现代话说,就是生命全然当下的状态,为什么说是走心的愤怒,不是说你智慧开了以后就没有愤怒了,你在生活中依旧会愤怒,依旧会有各种情绪,但那只是当时当下的需要,喜怒哀乐,皆不入胸,万物心中过,半点不留痕,在必要时你更能够以神之一手拨乱反正,因为当你全然回归到生命的无为清静时,心中已然全无阻碍,外界一切躁动,虚假的幻术在你眼里都变得清晰,透明,一切怪力幻象于你面前,皆无处遁形,此处尽在不言中,这种内心的宁静,全然当下的状态,要么是你智慧开了,要么是将那些躁动的心完全平息了之后,自然而然会发生的状态,它不是强求来的,也不是费力得来的,当你真正看透生活中那些困扰你的事物其背后的原因,你可能就没有了任何意愿去指责去评判。
阐述事物的本来面貌,必要时更可以直接出手解决根源,就算你还没看到事物的原因,只要理解了这句话,你也会知道事出一定有其原因,只是自己智慧不够,还没能理解,未知全貌不予评论,如此便不会产生持续的迷茫、不解 、恐慌以及后续的各种负面消息情绪,渐渐的你也能过于五味清静。
人类历史上兴起的无数争端,本质上就是因为不知事物的真切缘由而引发的一系列人为的自以为是,其实就是人类躁动膨胀的自我意识。
人类历史上的无数争端杀戮战乱无外乎是因为以下几点:
谁的宗教信仰是正确的,哪一种民族是最优秀的,哪一种制度是最好的,哪一种方式是最有利益的,为什么其他民族是如此的邪恶愚昧,我们明明是为了他们好,他们为什么要抗拒我们的改变,我们明明是为了改变他们的素质,才发动的战争,这么一比,国与国之间的斗争,其实就跟小孩因为攀比谁的玩具更好,因为虚荣面子而吵架一样,大人会笑话孩子的这些行为,但是他们不知道这个攀比虚荣,其实就是他们的缩影。
当今世界的格局之所以会如此的根源,还要追溯于中西方的祖上对宇宙自然认知层级的不同,秉持着天人合一的我们,几千年来都能与自然和谐相处,直到西方偏道科技的产生关乎所有现存人类的一大劫难,就此拉开了序幕,西方科学界早已承认,人类已经无法控制科技带来的恶果,它就像撒旦给我们一点好处,回头就要我们的命并发出最终通告。
人类若不回头,终将死于科技,日本一位科学家曾感慨,如果人们早一点明白道德经中老子的理论,就会发展出全面性的科学。能生的,一定要及时能灭,合乎自然,但是很多产品,比如这个塑胶,它不会灭在陆地上,海洋里不知噎死了多少生命,我们也早已经在人类的母乳里查出了塑料颗粒。虽然现在人们已经开始治理,但这效果,我们都有目睹。先破坏,再修复,这真像个无知的孩子。全面性的科技应当助我们助地球健康成长,而片面武断的科技却总是给点好处就大肆破坏。
如果我们理解万事万物都有其原因,那么就会尊重世界上的每一个民族,每一种文化,每一种风俗,倘若我们不理解,为什么印度人要用手抓着吃饭,甚至贴上标签,认定他们是低等民族的时候,我们的偏见与那些种族灭绝者无异。
如我们的伟人所讲,我们痛恨的是那些帝国主义,而不是他们的平民,其实每个国家的老百姓都是一样的,都希望一天工作完后,回到家里,和家人躺着看电视,聊一聊一天当中发生的事,如今看来我们生命中有太多的偏见,太多的偏执,我们需要自我反省来觉知省察自己生命中的偏道执念。
所以,这种反省的一个名称就叫修行吧,为什么要修行呢,因为歪了偏了,错了坏了,所以要修,修行也不是一类人的专有名词,不是说现在的你一定要去到一个什么地方,山林还是寺院,道馆还是佛前,你修的多半是你自以为是的小剧场,只是你满足自己内心预期的一种方式而已。
心经更是一针见血的教导,若要修道,先观其心,你嘴上说的很对,脑子里也很对,但是你心里呢,你只能从反省自己内心的认知枷锁开始,而反省则要从真实入手。
修行并非让你一定要弄出个什么特别的姿势来,任何一个身心和谐,内在中正平和,不妄不执心宽豁达的人,即便他根本没有听过这些经文,即便他都不懂什么是道,他已然是位得道者,他本身就在道上。相反,任何一个拘泥于这些法门的,动不动拿这些教条捆绑自己和他人的,纵使你满腹经纶,几十年的磕头念诵,同样你也无法得道。
经典是教你怎么去做的,不是让你拿来卖弄辩论的,更不是让你拿来捆绑自己手脚的,我们所谓的信仰,更不是让我们跪下的,而是让我们的生命真正能站起来的,让它变得越来越自由,越来越鲜活,越来越富有生机,越来越灵动,如果你的生命因为拘泥于真理道理而变得越来越紧绷,越来越顽固,你做事开始变得瞻前顾后又犹豫不绝,那你就该停下看看自己修的什么了。
当你拘泥于法门行事,就算是圣贤的真理,与此刻的你而言也依然是一种牢笼,一种毒药,也是应该被暂时放下的东西,你所谓的这个修行也只是从一个坑里跳到了另一个坑里。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以修行自持的人,满口的佛理道德,过于偏重外在形式,如攀比,看了多少经典,自己懂的佛理更高深,去过的寺院更多,要么变得神神道道,要么给人的感觉都特别呆滞木讷。
这都不是修行的正常表现,本质上他们这些人都是在分心去塑造和维持一个自我形象,就像一些人在圈里打造出一个人设,费力费神的去塑造出一个面具。当然了,真正的得到者,真正的高人,他变什么样子,你我也是看不出来的,好好修为自己才是王道。
也不是说念诵打坐是不对的,那些经典都是以往的真人,不知历经了多少事才总结出来的,我们现在读着好像是很简单的一句“本自具足”“知行合一”“致良知”,这放到普通人的身上,试试几十年甚至几辈子的生生世世,也不一定能领悟得到,用脑是思考不到的,关于用脑的我们连是谁在思考都未曾分辨出来过。
一些现代人拍古圣先贤的古装戏,把他们描绘的多么高高在上,一尘不染不近人情,其实这都是导演和观众们的想当然,现代话讲叫思维定势,他们不懂什么叫自然,他们以为拍的是圣贤,其实拍的都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自作多情。
老子庄子,其实他们都是自由的,我们就是还没有开智慧的他们。
什么是自然?就拿演戏来说,大师级的演就是自然流露,越自然,越无法被超越,那些越是用心用力想去演好的小明星,反而他就是心里有挂碍,又演的不自然,因为他太显眼了,他太想出名,这背后藏着一颗贪的心,这个时候有经验的老师就会去磨练他们的心境,磨掉他们那些躁动的,多余的想法。
自然这个道理适用于人类的一切领域形式,当习武之人达到了道的最高境界,就会变得像一个一无所知的傻子,忘掉了所有学过的东西,此时智力上的精心计算没有了,剩下的只是无心的非意识。当武功达到最高境界时,身体和四肢都能自发运动自寻,其实不需要意识的干涉,就是如此的自发自动,以至于完全摆脱有意识的行为的枷锁,任何领域的最高境界都是趋于自然自然的,忘记了自然,与自然完全融为一体,我们若能保持一个平衡的心境,觉知自己生命的此刻,此在,这本身就是在修行。
它不需要你用心用力的去修,不需要你发奋努力的去求,这是你内在平和时自然而然达成的。
张至顺道长曾言,用心用力忘大功,不用心力道自成。大道,始终就是“心空”二字,这简单的“心空”二字拿我们现代话来说,就是意识和潜意识里的内容需要全部被照亮,照的如此澈亮明晰。
有一个小和尚问老师傅,我多久能得道?老师傅说无私无虑,抱神守静,三年即可,小和尚又问,那我发奋努力的去修呢,老师傅说七年,小和尚疑惑了,又问,那我没日没夜废寝忘食的去求呢?老师傅回,那你永无得道之日。
道法自然,任何盲目的努力都是徒然,那都不叫自然,所谓大器免成,越努力的离道越远。而为学日益,做学问,做世间的事必然是要努力积累的,但也要区分,这种努力当是顺应本心之所愿,当是一种身心和谐的能量。
努力这个词语本身并没有问题,问题在于我们对努力的误解。跨过时空去观察当时的爱因斯坦,他正沉浸在自己的研究中,不能自拔,他所做的一切行为都是他的心之所向,兴趣热爱所驱动的,但是后人们就开始自以为是了,认为只要模仿他们勤劳的行为和没日没夜的研究,就可以获得他的成就,获得他的名望和地位,却忽略了那个核心驱动力。
包括如今老师鼓励学生的方式都是有问题的,他们只强调一个结果,却忽略了因材施教,你看几千年前的孔子早就强调了学生要因材施教,但现在提倡生产机器人,怎么能让人各行其道呢?这注定会在未来产生很多混乱,你折断了他们的翅膀之后,又骂他们不会飞。
我们忽略了核心驱动力,我们所谓的努力就开始了,这种努力一开始便是违心的,是一种与内在本心相对抗的能量,全因这背后藏着一颗贪的心。
虽然他表现的很努力,但是却很不自然,很累,也许会在中途起一个大的反弹,省察自己,这是在做什么?但那也只是一阵子的反扑,之后就又会陷入更大的纠缠和自我否定里耗尽精神。
就像我们要吃饭,我们便去吃了,但是如果要去吃饭之前,我们还要去完成一些事情,矛盾就开始了。两种努力,二者的区别就在于前一种努力是毫不费力,是乐在其中,是身心合一的和谐能量,后一种努力是脾胃不堪是伤痕累累,是身心分离的矛盾能量,因为它是装的。
我们站在童年看,未来好像有无数种可能,但是从生命的终点看,其实只有那命定的一条,不知道命运是什么,才知道什么是命运。
我们让肉体遮住了灵魂的双眼,让我们单看到在向着无中去,却忘了我们本是从无中来。
过去发生的已然不堪回首,未来也只存在于当下之中。我们还是将生命能量调回到眼前,最后让我们念叨起那位哲人的话语:
“今生做今生的事,今生做今天的事,今天做眼前的事。
今生只能做今生的事,今生只能做今天的事,今天只能做眼前的事。”
与君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