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首页投稿读书协会蓓蕾
读完《忏悔录》,我收获了什么

读完《忏悔录》,我收获了什么

作者: luckyoh | 来源:发表于2018-08-14 18:47 被阅读13次

    我最近很是迷茫,不知道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或者说不知道人为什么会活着。每天思考这些问题,弄得我心力交瘁。但是呢,我心里却又放不下这些问题。

    一直到前几天,我在图书馆看到了《忏悔录》这本书。光看书名,我就被吸引住了。现在大多数书都是成功励志这种类型的,这本书怎么起名为“忏悔录”呢?带着这种好奇,我迫不及待的开始翻看这本书。看完之后,我内心的迷茫似乎消失了。

    先抛开问题不说,我们先来介绍介绍书的作者——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以下简称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一生大致是这样的: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1847 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够**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基础。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成名作:自传体小说《童年》(1855)、《少年》(1857),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从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自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这些观点反映在其短篇小说《琉森》(1857)之中,后又创作了探讨生与死、痛苦与幸福等问题的《三死》、《家庭幸福》。

    我们说完了作者,再来说说这本书的内容吧。

    托尔斯泰起初曾耽于声色,追求虚名,有着近乎病态的骄傲和疯狂的自信,为追求金钱利益而不遗余力。然而他终于厌烦了,开始反思人生,思考生命的意义。“我不知道我该怎样活着,该做什么,为什么?那么以后会怎样?”归根结底回到叔本华的问题:“生命终究有意义吗?”

    为回答这个问题。他首先求助于实验科学,它的极端是数学。然而实验科学只能这么回答:“在广袤无垠的空间中,在无限长的时间内,无限小的粒子在做无限复杂的变化,只有当你理解了这些变化的规律,你才能理解你为什么活着。”这个回答显然不能让人满意。于是作者转而求之于思辨科学,它的极端是形而上学。思辨科学的回答是:“整个人类在指导着它的精神原则,即理想的基础上存在和发展。这些理想越来越高,人类便走向最高的幸福。我是人类的一部分,因而我的职责在于促进认识和实现人类的理想。”

    实验科学的任务是研究物质现象的因果关系。只要实现科学涉及终极原因这个问题,就会胡说八道。思辨科学的任务是认识生命的无因果关系的本质,只要去研究因果现象就会胡说八道。实验科学只有在不把终极原因当作自己的研究对象的情况下,才能提供有益的知识,表现出人的智慧的伟大。与此相反,思辨科学只有完全抛弃对因果现象的连续性研究,仅仅从终极原因方面去研究人,才是一门科学,才能表现出人的智慧的伟大。

    既然在实验科学和思辨科学这都找不到答案,那么就向那些哲学家求教吧。叔本华这样说:“承认世界的本质是意志,意志包括本能、欲望、冲动和感情等。它终究会消亡。随着意志的任意否定和自我消亡,一切现象,世界赖以生存的、持久的、既无目的又不停息的、具有不同程度具体内容的希望和爱好也将消失,因果关系的多样性也将消失……结果是世界最终的基本形式——主体和客体也消失了。没有意志,没有表象,也就没有世界。在我们面前就只有虚无。但是抗拒向寂灭转化的一切,我们的自然界也不过是这种构成我们自身和我们世界的生存意志。我们这样害怕寂灭或者说我们这样想活着,这只意味着我们本身就是这种生存的愿望,除此以外我们一无所知。因此,对我们这些还充满意志的人来说,意志完全消亡之后,剩下的当然是空无。与此相反,对于意志发生了变化并已消亡的那些人来说,我们这一非常现实的世界,连同它所有的太阳和银河,都是虚无。”所罗门说:“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佛曰:“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乃人生六苦。”更有甚者,认为“生”乃原罪。

    因此可说,人生确实是无意义的,意识到痛苦、衰老、死亡不可避免,就无法生活下去,要使自己超脱尘世,舍弃任何生存的可能性。因而就自然地产生了自杀的念头。在目前的情况下要摆脱像作者那般处境有四种方法:第一种是浑浑噩噩,其实质在于对生命是罪恶和荒谬一无所知,毫不理解。第二种是寻欢作乐,其实质是因为了解生命没有指望,便享用现有的幸福。第三种是使用暴力手段,其实质是理解了生命是罪恶和荒谬之后,就把它毁灭。第四种是无所作为,其实质是理解了生命是罪恶和荒谬之后,继续苟延残喘,尽管知道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根据理智的力量,作者得到了他想要的结果,那就是生命根本就是毫无意义的。但是实际上他并没有真的自杀以摆脱生命。这其中理智是起了作用,但起作用的还有别的东西,作者称其为生命的意识。于是产生了一个疑问:人类一直存在并发展着,世界上亿万前人和今人过去和现在赋予生命什么意义呢?在合乎理性认识的道路上,除了否定生命外什么也得不到;然而在宗教中,除了否定理性外,同样什么也得不到。根据宗教的结论,为了理解生命的意义,应该抛弃理智,然而正是理智需要明确生命的意义。

    于是矛盾产生了……出路有两条:或者是我们认为合乎理性的东西并不如想的那样合乎理性;或者是我们认为不合乎理性的东西并不如想的那样不合乎理性.那么先检查合乎理性认识的推理过程,发现它是完全正确的,即关于生命是空无的结论是必然的.但是有个错误:我们的思维与所提的问题并不一致,在推理中常常将永恒与永恒、有限与有限等同起来,因此得出的结论是:空无就是空无。这有点像数学中常有的情况,你想解的是方程式,而你在解的却是恒等式,因此思维的进程虽然正确,但是得出的结论却是:0=0。事实上,严格合乎理性的认识——像笛卡儿所做的那样——不能对生命问题做出另一种回答,除了我们已经知道的那个答案以外,而这个答案是不明确的。那么换一种方式提出问题吧,从宗教方面来看,不管它的回答如何不合理性如何荒诞,都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在每一个回答中引入有限对永恒的关系,否则就不可能有答案。

    因此,不得不承认,在合乎理性的认识之外,整个生存着的人类还有另一种认识,一种不合乎理性的认识,即宗教信仰,它使人能够生存下去。在作者看来,宗教信仰是缺乏理性的,但是不得不承认,只有它给人类提供了生命问题的答案,使生存成为可能。无论对其他人,还是对作者本人,生命的意义和生存的可能性都是宗教信仰提供的,凡是人类生存的地方便有宗教信仰,它从有人类的时候起,就提供了生存的可能信,而且宗教信仰的主要特征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样的。没有信仰,人就无法生存。

    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作者开始理解,在宗教信仰的答案中包含人类最深刻的智慧。虽然它不合乎理性,但是它回答了生命问题。于是他准备皈依一种宗教信仰。但是他要先考察这些宗教信仰,研究最多的是基督教。

    在作者生活的那个圈子里,大部分人有宗教信仰。但是作者仔细观察之后发现,被他们当作宗教信仰的,不是对生命意义的一种说明,而是一种模糊的概念。因为他们的宗教信仰与他们的生活并没有结合起来。于是他开始和贫苦、朴实、没有学问而有信仰的教徒、香客、修士、分裂派教徒、农民接近。他发现劳动人民的宗教信仰多和迷信结合在一起,他们中信教之人的迷信和他们的生活结合得十分紧密,甚至很难想象他们的生活可以没有迷信,因为迷信是他们生活的一个必要条件。这些人接受病痛,悲伤而丝毫没有表示不理解,也不反抗,而是安详地、坚定地相信:一切都应该是这样,不可能是另一种样子,所有这一切都是善。

    在作者看来,创造生活的劳动人民的行动是唯一真正的事业,这种生活所具有的意义是真理,所以他接受了。并和他原先的圈子决裂了,试图过一种贫苦农民的生活,然而却并不成功。

    理性和宗教是格格不入的,为了遵守教会的仪式,为了追求自己的宗教信仰,作者压抑了自己的理智。然而理性的力量是巨大的,要证明上帝的存在是不可能的(康德已有证明)。但是如果没有上帝,那么宗教信仰还有什么意义呢?在这段时期,作者感到苦闷矛盾彷徨,有时他觉得上帝是存在的,正在某个地方注视着他,但是理智告诉他上帝是不存在的,这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生命仍是荒谬。作者再次陷入危机。他要寻求解脱,这时,一个神学家的著作给了他帮助,其观点是:上帝的真到是单个人得不着的,它只显露给由爱联合起来的一群人。因此作者明白了,要摆脱危机生活下去,就要自己去寻找上帝。

    正是由于真理和谬误的存在才造成了矛盾,而所有的谬误和真理都包含在传说中,在所谓的神话和《圣经》中。《圣经》中有真理也有谬误。在当时的情况下,作者为了活下去,就非有宗教信仰不可,因此他常不自觉的回避了宗教学说和教义中的矛盾和含糊不明的地方。然而现在他要做的事情就是,找出真理和谬误,并把他们区分开来。以此来寻找上帝。

    后来,他悟到了,他不断寻求信仰,寻求生命的力量,而它们寻求的是在人们面前完成一定的人的义务的最好办法。最后,他仿佛得到答案,世界和生命本无意义,“那么人应该做什么呢?”他说,“他就应该像动物那样去谋生,唯一的区别在于他单独去谋生就会死亡,他必须为大家,而不是为自己一个人谋生。当他这样做时,我坚信,他是幸福的,他的生命是合理的。”因此他说:“天国就在你们的心里。”

    是啊,看了这本书之后,我内心的迷茫消散了。我也找到了自己生活的意义!

相关文章

  • 读完《忏悔录》,我收获了什么

    我最近很是迷茫,不知道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或者说不知道人为什么会活着。每天思考这些问题,弄得我心力交瘁。但是呢...

  • 读完《科学创业》我收获了什么

    今天读完《科学创业》用了两周的碎片化时间,耗时11小时20分钟。 最大的收获是万事万物都有规律可循,创业充...

  • 读完《袁隆平传》,我收获了些什么?

    2022年4月6号,因为备一堂课,找素材的过程中,一遍一遍重复着很多关于袁隆平爷爷的视频,记得那天晚上,办公室空无...

  • 卢梭的《忏悔录》

    整个《忏悔录》读完只用了一周的时间,我深深地爱上了卢梭。我在图书馆都到困乏,甚至不能好好理清事件。因为《忏悔录》里...

  • 我收获了什么

    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2008年5月12日,不仅是因为大地震,还包括我到本单位面试,并最终留下来工作,现在10...

  • 我收获了什么?

    加入21天女性财富倍增训练营,我收获了什么? 今天,是我加入21天女性财富倍增训练营的第9天。前面8...

  • 我收获了什么

    这天,我早早的起床,两眼充满血丝,胀胀的——直觉告诉我,我感冒了。我不能这个状态呀,因为今天有市朗诵比赛复...

  • 读完《好好学习》我收获了些什么

    这本书说什么? 这是一本关于如何高效学习的书,书中所阐述的观点是:我们要学的最核心的知识是临界知识,也就是底层规律...

  • 6天读完《影响力》,我收获了些什么?

    第一天: 本来读这本书是想找到如何提高自己影响力的方法,结果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影响力》这本书是一本商业必读书,...

  • 20天读完52本书,我收获了什么?

    从10月16到11月3号,这20天,读完52本书,看着厚厚的笔记,还是蛮有成就感的。 前段时间,在朋友圈刷到某快速...

网友评论

  • 霍乱的朗读者:忏悔录的作者是托尔斯泰,卢梭棺材板按不住了😓
    luckyoh:@霍乱的朗读者 不客气,😊😊
    霍乱的朗读者:@luckyoh 不好意思 的确有三本 是我无知了,谢谢您的科普
    luckyoh:@霍乱的朗读者 亲,一共有三本忏悔录,一个是托尔斯泰的,一个是卢梭的,还有一个是谁的我忘了,不信去查
  • 张狂:👍👍✊✊✊✊
    luckyoh:@木头姐 谢谢夸奖
    张狂:@luckyoh 有自己的感悟,挺棒的
    luckyoh:@木头姐 怎么了
  • 夏光草木:有点像是杨绛先生说的那句话,人最大的痛苦,莫过于读书太少,想得太多,只是突然想起来,读了书自然就不多想了,别打我😬
    luckyoh:@夏光草木 你说的也挺对的😊😊😊人生最大的烦恼不就是想得太多吗
  • 黄思明:😂亲,通篇是托尔斯泰如何如何了,他觉得他认为他感受到。亲,您自己的想法呢。所谓读书笔记必要写自己的感悟,自己的所得,我只是看到最后您说“找到了生命的意义”,我却不知道是啥!
    黄思明:@luckyoh 哈哈,我也要写一篇书评去,欢迎来阅读批评哈😬😝
    黄思明:@luckyoh 哈哈,没事没事。我也是瞎说哦⊙∀⊙!,写得还是很好的哦!👍😁😄
    luckyoh:@江鳥飞 额,偏题了,抱歉抱歉第一次尝试,见谅
  • 燕冬生:简单说,你觉得生活的意义是什么呢?
    燕冬生:@luckyoh 👍
    luckyoh:@春天里206 接受现有的事实,做自己喜欢的事

本文标题:读完《忏悔录》,我收获了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etb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