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入学不久的大学生都会经历一阵迷茫期。而迷茫产生的很大原因是发现真正的大学生活和自己想像的并不一样。
有人度过迷茫期并找到了奋斗的目标,而有人四年都在寻寻觅觅浑浑噩噩中度过。
在进入大学前,终于经过高考磨炼的我也曾以为大学会有很多时间来做我喜欢的事情:看书、画画、剪辑视频,会加入学生组织结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生活变得广阔而丰富,世界再也不是只有上课与刷题了。
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学生组织的任务琐碎而无聊,不擅长社交的我也并没有因此认识很多朋友,每天被各种ddl淹没完全没有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熬夜成了家常便饭。
这不是我想要的大学生活,我不希望四年就这么度过。
于是大一下学期学生组织换届的时候,我在很多人不理解的眼光中毅然选择退出所有组织。
大二上学期我做了一个更大胆的决定:放弃法语双学位。要知道,我对语言学习有天生的热爱而且也学得很好。
也就是在这段时期,我越来越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其实无论哪个阶段社会对优秀的评价都有一套自己的标准。
大学以前这套标准很单一:学习,学习,学习。
大学以后它变得多元化:学习,学生工作,实习……
但无论哪一种,都是对人生的一种绑架。
一位我很敬佩的leader曾经说:人生是没有对错的。
但是现在的教育却试图用一套可以量化的标准来衡量每一个人。
一路活成大家眼里优秀的样子,其实很悲哀。
从小到大我都是老师家长眼中成绩优异的“乖乖女”,这也是我现在最后悔的事情。
其实我并不是不想和同学出去逛街,并不是不想把刷题的时间用来看闲书、画画,并不是不想谈恋爱。但是为了学习,为了中高考,我必须压抑这些欲望。这是从学校到家庭都试图灌输给我的想法,而我也渐渐默认了。
我现在想来,在大学以前我生命中最丰富最让我受益匪浅的时间有两年:
一年是初二我沉迷ps,sai等电脑软件不可自拔,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还有一年是高二我沉迷化竞,一度考到班上倒数。
初二那年学习的看似没用的技能,在大学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由于我对图像视频处理技术的了解,面试学生组织的时候几乎没有不通过的。我成了同学眼中的“技术大神”,虽然名不副实,但大大提高了我的自信心。
高二那年由于取消保送而看似没用的化学竞赛,很大程度地提高了我的自学能力,这大概是大学学习最需要的能力了。
你看,恰恰最偏离优秀轨道的两年,日后想来最有意义。
而那些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日子呢?单薄得随风飘散。
也许你会说,没有那些日子,你如何考上好大学?如何提升眼界?如何找到好工作?
是的,我也许高考成绩没有现在这么好,但我的意思并不是完全放弃学习,而是不要让美好的青春被学习塞满,适当的发展自己的爱好,日后你会感谢这高考几十分换来的小技能。
时代不一样了,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千篇一律的“人才”,面对互联网时代巨大的冲击将越来越无所适从。从小学到大学的优秀标准也越来越陈旧老化。
我相信很多人高考选专业的时候,家人都建议“追热门”。我认识的一个学长也曾因为家人的要求而学了金融专业。不久他发现自己对财经类专业毫无兴趣又无法转专业,相反,自己对电脑编程却十分热爱。
于是他翘了很多专业课,用这些时间自学计算机编程。大三开始便通过创业和做外包项目每月固定收入上万。现在大四的他虽然绩点不高,学校很多要求也没达到,但已经拿到了BAT的offer。
按照普遍的标准,他不算是优秀的。但他达到了自己的目标,在大学实现了人生的转型。
所以,当你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并有强烈的愿望实现它时,就大胆地忽略世俗的标准吧。当然,重要的是,你要在一段时间的探索后渐渐明白了自己内心渴望什么。
当世俗的标准让你感到痛苦的时,就遵从本心,适时放弃。比如你明明不喜欢学生会的工作,那为什么一定要留部呢?为什么不把这些时间用来做其他更有意义的事情呢?
当然,如果社会的标准正好符合你的兴趣爱好,那真是恭喜你,我有时候也希望自己不要有这么多想法,安心地按照普遍的标准一步步走下去。
也许等我以后有了孩子,我会对他(她)说:如果你喜欢学习,那你就好好读书;如果你有更喜欢的事或人,那就不要把大好青春浪费在学习上。
当自己想要的生活和现实标准冲突时,选择想要的生活是快乐的,同时也伴随着一定风险。
但人生,是没有对错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