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疾病对药效学的影响
药物与机体生物大分子的结合部位即药物靶点。
药物作用靶点包括受体、酶、离子通道、转运体等。
体内各种组织上的药物靶点不是固定不变的,疾病可引起靶点数目和功能的改变。
(一)疾病引起靶点数目改变
1、高血压
涉及应用内源性配体的受体拮抗药时必须考虑内源性配体的浓度对体内受体的影响,用药剂量要加以调整。
2、支气管哮喘
对哮喘患者不利,因而主张尽量不用大剂量b受体激动药。
3、糖尿病
(二)疾病引起靶点敏感性改变
大连临床资料表明,当肝脏、肾脏、心脏等重要脏器发生病变时,由于影响了机体代谢、内环境以及血液循环,会使机体组织的药物受体敏感性发生改变,影响临床药物疗效。
1、肝脏疾病
2、肾脏疾病。
3、心脏疾病
(三)疾病引起受体后效应机制的改变
药物的初始作用部位是受体,但受体仅仅是信息传导的第一站,受体激活后通过一连串的生化过程最终导致相效应器官的功能改变,即受体后效应机制。
三、疾病状态下的临床用药原则
(一)肝脏疾病时临床中用药要注意以下几点:
(1)禁用或慎用损害肝脏的药物,避免肝功能的进一步损害。
(2)慎用经肝脏代谢且不良反应多的药物,改用主要经肾脏消除的药物。
(3)禁用或慎用可诱发肝性脑病的药物。
(4)禁用或慎用经肝脏代谢火化后方起效的药物。
(5)应注意降低剂量或延长给药间隔,从小剂量开始,小心逐渐加量。
必须使用有效血药浓度范围窄、毒性大的药物或对肝脏有毒性的药物时,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及严密的生化监护。
(6)评价应用药物的效益和风险,如用药的风险大于效益,则不要使用该药。
(二)肾脏疾病时临床用药
1、肾功能减退时选药用药原则
(1)禁用或慎用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避免肾功能的进一步损害。
(2)避免选用毒性较大或长期使用有可能产生毒性的药物,仅在有明确用药指征时选择使用那些在较低浓度即可生效或毒性较低的药物。
(3)选用疗效易衡量判断或毒副作用易辨认的药物。
(4)选用经肾脏外途径代谢和排泄的药物。
(5)必须使用有效脓血药浓度范围窄、毒性大、代谢产物易在体内蓄积的药物,或对肾脏有毒性的药物时应进行TDM,根据血药浓度调整给药剂量。
2、肾功能减退时剂量调整
(三)循环障碍性疾病临床用药
循环障碍性疾病包括休克、恶性高血压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等,这些疾病的特点是组织灌流量减少。
由于血流量可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消除,因此这些疾病一定会改变药物的动力学,进而影响药物疗效。
临床用药应注意:
(1)在周围循环衰竭时,口服、皮下或肌内注射时给药吸收差,紧急用药时必须静脉注射,但静脉注射速度要慢。
(2)严重心力衰竭由于组织灌流量下降,一般药物为Vd值减小。
(3)心脏疾病会改变器官对药物的敏感性。
(4)心力衰竭患者使用具有负性肌力作用的药物必须非常小心,很低剂量就会损害心脏功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