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平安里
1.
我的实习同事C小姐。人长的漂亮大方,身材也好,性格也不错,平常大家在一起都能玩得很开心。就是男友换得忒频繁了点。后来,我发现了C小姐的恋爱规律,就是对方越不回应她,她越是坚定。那些很快就在一起的,反而也会很快分开。
简单说就是——你越是拒绝我,我越是奉迎你;你越回应我,我越是不爱你。完全就是一个在爱情里极作的人。以常人的思维来说,这不合常理阿?为什么?
最近在读阿兰·德波顿的《爱情笔记》,似乎找到了答案。以下文字或许稍有冗长和枯燥,但仔细读下去,你就会懂得那些人为什么会那么作,以及,当你遇到如此作的伴侣,或者你正是如此作的伴侣的时候,该怎么办。
2.
爱情里的这种“作”其实叫做马克斯兄弟式情结。
马克斯兄弟是美国一个电影喜剧演员家族的名称,在美国极负盛名。当时,他们极力想加入一个俱乐部。但当希望实现时,又不想加入了。而马克斯兄弟式情结讲的就是这样一种作的心理状态——极力想得到,得到了又觉得不想要了。
在感情里,当我们从单恋者的角度审视自己爱的人,想象和他们厮守在人间天堂的无限幸福时,我们容易忽视一个重大的危险——就是如果他们开始回应我们的爱,那么他们的吸引力也许很快就会消逝。
就是所谓的:得到了就不珍惜了。我们通常把这种心理成为“作”或者“贱”。那产生这种心理状态的原因是什么呢?
在爱情里,通常我们钟情之人美丽、聪慧、诙谐,而我们(追求者)则丑陋、愚蠢、呆滞。我们之所以去爱,是因为希望借心上人的完美来逃避我们自身的弱点。为了爱,我们会不自觉地相信心上人在某些方面胜过我们,但如果这样一个完人有一天决定同样以爱回应我们,我们就会觉得这是件背谬的事。
就是说,我们爱上的对方其实是我们自行脑补的“完美的对方”,并且我们会带有一种“这么完美的人怎么可能爱我呢”的自我暗示。所以,当对方也“卑贱低下”地回应时,我们反而觉得这样的人还是我们爱的那个人吗?
有马克斯兄弟式情结的人,常常会忽视自己的爱会得到回应的可能性,关注的是爱本身,而非被爱。所以会导致:我希望对方爱我,但当她爱我时我又烦恼至极。
这种心理的底层逻辑就是——希望通过用爱,和脑补中美丽而强大的“爱慕之人”进行连接,使我们能够从精神上摆脱自己的弱点。但是一旦心上人来爱我们,我们则被迫在心里上再次回到我们自己身边。所以,我们寻找的根本不是爱,只是一个值得我们信赖的人。然而如果我们爱的人转而信赖我们,我们又怎可再继续信赖他们?
尽管马克斯兄弟式崇拜者看似希望自己的爱得到回应,但他们潜意识中宁愿不能得到心上人的感情。如果心上人偶尔认为他们不错,(与他们上床、对他们微笑或示好),那么马克斯兄弟式崇拜者第一个冲动就是打破这种美好。不是因为它让人讨厌,而是他感觉自己不应该得到,只有心上人把他看作是微不足道的人时,这个马克斯兄弟式崇拜者才能继续把心上人看作是他的一切。(实在是作- -0)
3.
作者十六岁时爱上了一个姑娘,这个姑娘就是一个坚定的马克斯兄弟式崇拜者。
“如果哪个男人说他将在九点钟打电话给我,并且真的在九点钟打了,那么我将拒绝接听电话”。这个姑娘说,“他那么急切地盼着什么,我只喜欢那种让我等待的人,如果九点半打来,我就愿意为他做一切”。(看到了没,简直作到爆)
因此,马克斯兄弟式崇拜者的呼唤自相矛盾——拒绝我,那么我就爱你。不要准时打电话给我,那么我就吻你,不要和我上床,那么我就崇拜你。
所以爱情里有些人之所以那么作,就是这种马克斯兄弟式情结。
4.
西方有一个悠久而阴森的系统,这个系统认为爱情始终是一种无法得到回应的东西。爱情得到回报的可能越渺茫,欲望就越旺盛。
阿纳多尔·法郎士曾说过:爱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是不合乎习惯的。
丹尼斯·德·罗杰蒙特认为:最难得到的人是你最喜欢的人,也是最容易增强你激情的人。
而恋人们一旦危险地陷入马克斯兄弟式思维的螺旋运动中,紧接着而来的,就是随着一方的爱意加浓,另一方的爱意就会消减,直到爱情螺旋状地消亡为止。
这个问题,无解。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无论是作者十六岁爱上的那个姑娘,还是后来旅途中邂逅的那个姑娘,最终都分手了。所以,不管是不是马克斯兄弟式情结,能不作,就尽量别作了。
END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