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是一个主食不爱吃米饭却喜欢吃原味面包的女孩子,面包在我的生活中的绝大多数时刻里都是我用来替代米饭的主食。
在主食的范围内,除去面包,我最爱的则是芋头。
原味面包的原始麦香,干蒸芋头的原始奶香,都是我的挚爱。
谈及芋头,我想到芋泥。蒸好的芋头,带着干香,熬好的芋泥,口感更加绵密,芋泥也是我的心头爱之一。
(二)
而谈及芋泥,我总能想到如今商家不断将“芋泥”的价格抬高的行为,并且也的确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购买含有“芋泥”的“手作面包”。
今天尝了自己熬的芋泥后,我并没有品尝出与外面所售芋泥在味道上的差异性,但总感觉差了点无法表达的意思。
很多时候自己在家明明能够制作芋泥,能够用更足量更纯正的辅料将芋头熬煮出与外面所售卖的芋泥相似甚至胜似的味道,但却依旧认为“外面买来的芋泥比自己做的好吃”,这便是其中那差了点的“意思”。
记得有一次我妈妈在家中吃自己刚做好的馒头时说了一句:“味道跟外面一样呀,但好像还是外面的好点。”这实际上是一句自相矛盾的话,但却也是一种正常的心理——一种认为家里的始终比不上外面的心理。
我有过一段在不同馅料的面包上花费大量金钱的时光,那时的我对商家所售面包里的馅料感到好奇。
尝试多了我也逐渐发现面包的馅料无外乎是“紫米、芋泥、麻薯、奶酥”等常见的馅料的组合,这些都是自己在家中可以制作的馅料,但当时的我却总觉得一经商家加工并加入面包之后就使面包本身变得“不简单”。
我开始沿着商家的配料进行尝试,摸索之中,自己也逐渐做出了与商家口味相似的面包。
但我却出现了与妈妈一样的心理:明明味道一样,却依旧认为“外面的”口感更好。
(三)
为什么明明味道一样,却总认为外面买来的食物会更好?
也许是因为我们不够了解“外面的食物”,所以那些食物在我们心中的形象一如我们买到他们时那样美好。
这一现象不仅出现在我们对食物的想法中,也频频出现在我们对不同人的认知中。
我们常常认为“别人总是比身边的人更好”“外面的世界总是比家里更自由”,但久而久之我们却发现真正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依旧耐心相待我们的只有身边的人,而不是那些看似完美无缺的“别人”。而最自由的也唯有自己的家,并非这个偌大浩荡的世界。
对于食物,外面的食物只适合“浅尝辄止”,品尝时的“华丽”会逐渐褪去,陪伴我们最久的,依旧是自己在家中用心用爱做出来的“真正的美食”,以及那弥留下来的——平凡的长久。
(四)
我们天天都在与食物接触,但我们却也总是在快节奏之中将食物理所当然地仅视为果腹的工具。实际上,食物中也蕴含着许多足以触动我们的“情愫”。
于我而言,平凡的一切都是上帝所赋予的最好的礼物。例如那只有原始麦香的面包,例如那只有纯粹本味的芋头,例如那生活中那些接近本真的种种。
在来自外界的“华丽”逐渐褪去后,我所珍爱的,依旧是与面包、芋头一般——最原始却也最美好的平凡。
这存在的一切,均是一种馈赠,我始终相信:平凡的一切,会是世界最好的馈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