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外大学宿舍中,厨房是属于公共区域,几个人共用的空间。起初,做饭的人很多,很频繁,公共厨房成为一个较为活跃的空间。但是久而久之,越来越少人做饭,厨房也越来越少人“光顾”。这种情况仿佛是经济学经典案例“公共地悲剧”的翻版。
当一个人从频繁地做某一件事转变到越来越少地去做这件事,甚至不再做这一件事。究其原因,一定是做这件事的“利润”降低了,直到毫无“利润”。“利润”一词在商业活动计算总收益与总成本的差值时是恰当的。但是人们从事商业活动以外的行为都有其“利润”,而此时我们所说的,商业活动以外的“利润”就是经济学中的“租值”。
当共用厨房的室友们初次使用厨房时,公用厨房是崭新的,如无例外,各种电器也应该是完好的。同学们做饭是因为他们认为做饭所带来的收益(即补充食物,节省外出用餐费用等)会高于做饭的成本(即时间消耗,精力消耗等)。所以,做饭的租值=做饭的收益-做饭的成本。但是,每个人的成本收益是基于个人的机会成本估算的,所以每个人的租值都不一致。当然,每次做完饭后需要清洗厨具,厨房也需要定期清扫擦拭。清洗工作也是成本的一部分。短期而言(大部分人的决策都基于短期),如果做饭的人不清扫厨房(擦拭整理桌面,扫地等),则他们做饭的成本就更低,因为减去了清扫厨房所带来的时间消耗。而不清扫厨房在短期内是不会影响做饭人的收益的(不同于个人厨具的清洁,个人厨具的清洁直接影响到下一次做饭的收益),于是租值就得到了提高。任何理性经济人都会选择租值更高的决策,所以大家都不会去清扫厨房。大家利用不清扫公共区域不会影响收益,又可以降低成本的机会来提高自身的利润。这种行为被称之为“租值蚕食”。
从长期来看,由于大家都不清扫厨房,厨房就会变得脏乱。厨房的脏乱也是会提高做饭的成本的。这时候,一部分做饭租值较低的人(张五常教授称之为“边际人群”)很有可能因为这一部分成本的提高导致他们做饭的租值变为负数。简而言之,这部分“边际人群”已经因为厨房的脏乱而使他们觉得做饭是“不值得”的。如果还没有人清扫厨房,厨房会变得更加脏乱,电器也有可能损坏而无人维修。于是,做饭的成本进一步增加,更多的人的租值呈现负数,直到最后所有人都发现做饭没有租值可言,这便是“租值消散”。
“租值蚕食与消散”其实就是人们基于短期预期收益做出决策,而无视长期预期收益的结果。如果所有人都预料到厨房会变得越来越脏乱而使所有人都不愿意做饭,并在做决策时将其考虑在内,租值蚕食的现象就不会发生,也就不会有后面的租值消散。但是这很可能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因为人们还是会期待别人去清扫厨房,这样自己的成本在短期与长期内都得到减少。这种现象很普遍。但是又会由谁来当这个“冤大头”呢?这又是怎样一种经济现象?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智猪理论与“公共厨房悲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