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悲观主义
叔本华骂黑格尔,是因为不喜欢黑格尔的哲学。
叔本华是康德思想的继承者。但康德哲学的一个大问题是,物自体这东西其实是自相矛盾的。黑格尔的解决办法是取消主体和客体的对立关系,也就是说,“我”的理性就代表了真实的世界,根本没有物自体这个东西了。
叔本华的解决方法不同。他认同康德的形而上学,但是不认为物自体是完全不能认识的。因为“我”自己就是物自体啊。
叔本华认为,万物的物自体是统一的,只有一个,还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生命意志”。
那么生命意志是个什么东西呢?简单的说,是一股永不停歇的力量,这股力量驱使着万物去运动、去发展。
比如人和动物的食欲性欲,比如植物破土而出的欲望。叔本华认为他们强大的生存能力都是背后的生命意志驱使的。甚至小到磁石相吸,大到星球运行,背后的本质原因都是生命意志。
叔本华认为,因为物自体是非理性的,所以生命意志也是非理性的。举例子说:我们以为自己生活、恋爱、工作是根据我们的理性选择的,但实际真正驱动你的都是种种欲望:享乐的欲望、生殖的欲望、生存的欲望。是生命意志在驱动你做出种种选择。
当然叔本华不会认为理性一点用都没有,他的形而上学就是理性的产物。但他认为理性和生命意志比,处于绝对的劣势。
打个比方说:意志是个充满欲望的君王,但是它头脑糊涂,只知道发号施令,不知道该怎么去更好地达到目的。理性是个头脑清醒的老臣,他虽然对君王的命令有意见,但是限于身份,只能偶尔劝谏,大部分时候都是用它的聪明才智去满足君王的欲望。理性不是没有用,只是实现意志的工具而已。
我们平时和别人发生了争执,我们说服别人用的是理性吗?不是,绝大多数时候靠的是利益。而利益和诱惑是什么?就是满足欲望,就是生命意志。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有疑惑:叔本华的理论有什么意思?他不就是把康德的物自体给解释成生命意志了吗?这和康德有多大差别呢?
其实,就是这一点点小差别,导致叔本华和康德的世界观、人生观相差十万八千里。
在康德看来,理性确实管不了物自体,但是物自体也不影响我们的世界呀。叔本华说,不,物自体不仅能影响我们的世界,而且影响超大,理性根本控制不了。
在康德那里,这个世界的基础是井井有条的理性,因此康德对世界的看法是乐观的。
在叔本华这里,这个世界的基础是无法控制的生命意志,因此叔本华对世界的看法是悲观的。
叔本华的形而上学的重要推论就是:悲观主义。
他认为生命意志是邪恶的,是痛苦的源泉。为什么呢?因为满足不了欲望,人会痛苦;满足了欲望,人又会产生新的、更高的欲望,还是会痛苦。所以快乐只是暂时的,痛苦才是永恒,人生就像在痛苦和无聊之间不听摆动的钟摆。
这种情景就像王尔德说的:人生有两大悲剧,一个是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另一个是得到了。
叔本华强调非理性的欲望比理性对人的影响更大,这和后来的弗洛伊德心理学强调潜意识的观点很像。但现在心理学一般认为,潜意识虽然会影响我们,但没有叔本华的生命意志那么无孔不入,人类理性的控制力还是很强的。
叔本华的理论和进化论也都强调物种的生存本能。但进化论的很多结论可用来反驳叔本华。
总之,固然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有点道理,却不能当成对这个世界的合理解释。
不过,悲观主义对我们来说仍旧有现实意义。
首先,悲观主义从某些角度看确实是成立的。对大部分人来说,欲望的确是生活的主题。我们是为了获得尽可能多的安全感、为了有更好的物质享乐、为了和别人攀比,采取忍受艰辛劳动和各种挫折的。
其次,叔本华提出的解决方案也没问题:既然满足欲望是一条不归路,那我们就应该早点看清这一点,用无关欲望的对艺术品的欣赏来获得暂时解脱。这也是被社会普遍接受的生活观。
最后,悲观主义还能带来安慰作用。既然整个世界都很差劲,我们就不必对这个世界期待太多,就不会有很大的失望。
叔本华告诉别人要禁欲、要苦修,然后他本人没能以身作者,他很自负、关心名声、脾气也不好。或许是因为叔本华言行不一,各类哲学史都特别喜欢收集他的负面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