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从出生起就在学习,学习是人一直要面对的主题。《有效学习》这本书讲了与学习有关的目的、途径、动机等等,还有要达到的学习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为“立”。
学习中的“立”要有强烈的动机和导向目标。
一、强烈的动机
1.需求是最好的老师。
你为什么要去学习这个知识?这个知识和你之间有什么关联?学会了这个知识对你有什么帮助?
带着这些问题来思考,如果让你从1到10给动机的强烈程度打分,你打几分?
当初我工作几年以后再跨专业考研,最重要的需求是:改变现状,人生上一个台阶。强烈程度爆表,远超10分。
稻盛和夫把人分为三种:可燃、不可燃、自燃。自燃的人靠内驱力,学习的时候动力就更足。
2.是什么在驱动着我们的行为呢?赋予这件事情的价值感和意义。
李笑来老师在《财富自由之路》中讲到自己当初学习单词的时候,就把每学会一个单词换算成相应的货币价值。
价值感和意义就像灯塔,时刻在我们心中,一直指引着我们前行。
动机与价值感、意义就是孪生兄弟,并驾齐驱。
二、导向目标。
学习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完成自己的目标,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
那目标清晰了吗?能够做到聚焦吗?
目标选择太多,等于没有目标。古典老师在《跃迁》这本书里专门做了一个专注聚焦的圆点手机屏幕背景图,它提醒我们时刻都要聚焦于一点。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为“守”。
学习中的“守”要做到精益求精和格物致知。
三、精益求精
精益求精很容易想到工匠精神,一直寻求突破和创新。学习也要精益求精。创新学习不仅是自我思维上螺旋上升迭代的过程,也是与周围环境中的人、事、物互动的过程,有互动就会有反馈。
1.找到关键核心技能:
《好好学习》中成甲老师说,学习要找到真问题去攻破。攻破后能一通百通。真问题的找寻可以用二八法则,起关键作用的是那核心的20%,我们80%的精力用来攻破这核心的20%。
2.强反馈:
犯错是最好的学习契机。“错误”最能刺激大脑中的反应。怎么反应,不是灰心丧气,而是积极面对。
自我学习持续精进中,反馈还有一个好的方法就是对标法,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专业核心技能。
我们都应该感谢那些能够给我们提出意见和建议的人,忠言逆耳利于行。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是没有尽头的,学习的过程必须付出努力。
四、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就是要探究法则和事物的上限,学习上就要在知识领域的不断深入和拓展,提升自己的层次,不仅要读书有方法,还要知行合一。
1.质疑能够培养好奇心个创造性:
王阳明十七岁说要做“圣贤”,十八岁结婚当天竟然在道院里研究世间的道法。他追寻朱熹的格物之言,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在竹林的一草一木中去寻求万物间的法则、道理。然而,7天之后,身体累病了,也没有什么收获。
他开始对朱熹的理论产生了疑问。之后,他想报国,改学兵法。一生跌跌撞撞追求自己的圣贤之路,开创了“阳明心学”。
尽信书不如无书,学习路上敢于质疑,带有批判精神,才能有新的创新可能。
2.知行合一:
猫叔特别提倡向那些有财富结果的人学习,不要纸上谈兵者。就是在说知行合一。
当知道了好的技能训练方法就去刻意练习,在反馈中练就熟能生巧的心理表征,就像体育运动员一样展示下意识动作。
以教为学,教授、分享给别人时感觉“身体被掏空”,有了新的需求,学习新的知识又快又多。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为“得”。
学习中的“得”有融会贯通和温故知新。
五、融会贯通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相信很多有颈椎病困扰的人对这句话深有感触。
中医的这个经验理论同样适用于我们的学习,当我们打通了学习中的各个关节,就能把散落的知识点串成一条珍珠项链,每颗闪闪发光的“珍珠”也不再是单独的存在,因为已融会贯通。
查理芒格说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了解到这一点,我就有意识地去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用自己的视角去解释这个世界。
六、温故知新
复盘能让学习快速地温故而知新。
1.检验学习过的内容是否印上自己的烙印
知识只有和自己发生了联系,才是有意义的。学过新知识,可以用费曼学习法向他人讲述,看概念理解是否清晰,能否学以致用。
2.触动自己思维方式的根基
有次外出交流,听过一个说法特别有趣:我们要时常给我们的思想松松土,让更多的氧气进入,才能更肥沃。
是的,让固化的思维方式松动一下,发生的变化不可思议。比如,自己在面对那些很难啃的主题时,大脑自动选择避开,你是任由如此稀里糊涂的过去,还是一定把这个概念吃透再换新的主题呢?这种应对方式的不同决定了我们对于事物的理解程度。
经历了《有效学习》的三种境界,希望大家极致践行,学者大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