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部分人的认知当中,孩子在三岁之前是什么都不懂的,也不会留下什么记忆,所以父母怎么对待他们都没有关系。
事实上,孩子的感知从在妈妈的肚子里就有的,哪怕是在怀孕时,孩子对妈妈的情绪波动都能够感觉得到,而出生之后到三岁左右,对于父母,特别是妈妈对自己的态度,虽然没有记忆,但感受却会留在潜意识里。
“安全感”这个词,是很多人都熟悉的。很多时候,你会知道自己没有安全感,但却可能并不明白没有“安全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更多的人会认为,没有安全感,是因为成长的过程当中,遇到的那些记忆深刻的不太美好的事情,而事实上,安全感的缺乏,原因可以追溯到婴幼儿时期。
在孩子刚出生,还是一个婴儿的时候,做为孩子最熟悉,跟孩子关系最亲密的妈妈,如果对于婴儿的关注不够,只能孩子吃饱穿暖,却很少注视、安抚孩子,也很少与孩子互动,孩子就会比较缺乏存在感,而存在感的缺乏,会让孩子没有安全感。
因为妈妈就是孩子生命中的第一面镜子,婴儿需要从妈妈给予的反应当中,去感受和看见自己,妈妈的注视能让婴儿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虽然婴儿时期的孩子什么都不懂,也不会留下记,但婴儿的感受却是会在身上留下印记的。如果做为镜子的妈妈,总是不能给予孩子反应,让孩子不能从镜子中看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孩子长大后,便容易对别人的反应极度在意。
如果别人给予的反应是好的时,那倒还好,能让孩子感到自己的存在感;而如果别人给予孩子坏的反应,那便会有些糟糕,可能会让孩子的存在感发生崩毁的情况。
也有很多的孩子在长大之后,心理会比较脆弱,并且总会被无助感侵袭,这种情况的原因,追溯到最早的根源上,是因为孩子在小的时候,总是不被父母家人看见。
而做为孩子的妈妈,在孩子小的时候,缺乏尊重孩子感受的意识,在与孩子的相处和沟通中,总是以大人的经验和判断,站在自己的立场去定义孩子的行为和情绪,既不在乎孩子的感受,更不会对孩子的感受用心地确认。
这样从小被忽略感受的孩子,长大后内心的无助感便会一直存在,也因此心理会变成比较脆弱,容易被别人的反应伤害,甚至被自己的一些不正确的认识伤害。
想要让孩子心理健康,自信、坚强、有安全感,那么做为妈妈,要孩子幼时,就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到孩子的关注,要带着喜悦地去看到孩子,与孩子多多互动,让孩子感受到自己一直能“被看见”,增加孩子的存在感和价值感。
当然,心理健康的孩子,独立的意识自然也会更强,不会对父母百依百顺,甚至会在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与父母意见不一至时的抗争中,让父母在觉得孩子叛逆。
这个时候,父母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要知道,对父母百依百顺的孩子,大部分都是因为孩子缺乏安全感,孩子的价值感依赖父母的认可,所以他才什么都听父母的。
而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做事情从自已的感受出发,可能让父母一时之间会有些不舒服,但同时也证明孩子有着健康的自我,孩子的心理是健康的,长大后也定会成长得更好。
并且,孩子不事事服从父母,并不等于孩子不爱父母,父母要做的,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客观去对待,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心理健康、有着健康自我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