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昨天看到一热门微博,关于新生报到,高校开放体育馆给一些家长打地铺过夜。对于经济不好的家庭和晚到的新生来说,学校无疑提供了一个免费又体贴的床铺。
对此网友们也是各执一词、众说纷纭,有人理解,有人批评,也有人回忆伤感。
有人说,父母养大一个孩子不容易,送孩子去大学也没毛病,这是一种骄傲,一种幸福。对于自己和家庭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开心与分享,别认为非得一个人去才你最坚强最伟大。
有人说,养十几年的孩子即将离开父母去学校生活,父母不是不相信自己的孩子,而是为了看一眼孩子未来四年生活的环境,看到打地铺的父母,自己也心酸。
也有人批评,伟大复兴靠的是巨婴们而不是靠打地铺的父母们。那些让父母给孩子铺床擦桌子而自己袖手旁观的孩子,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长大?
看到打地铺的父母们,我也想说一句:可怜天下父母心,不求孩子们未来能大富大贵回报父母,但求孩子未来多尽一分孝心,常陪父母左右。
02
回想六年前,尽管我极力表示自己行李少、距离短、一个人去学校报到即可,可是老爸还是坚持要送我去。
报到那天,需要办理各种手续,置买很多生活用品。等我和老爸全部弄完,已经过去4个多小时了。
当天下午,老爸表示工作比较忙就走了。
临走之前说:老爸没读过什么书,自己的女儿上这么漂亮的大学,老爸感到很骄傲。
饭菜吃得不好没关系,最主要是吃得饱,饿着肚子读书都没力气,生活费不够了跟我说,外出注意安全……
老爸似乎叮嘱了很多,我却只顾着点头,不敢正眼和老爸对视。内心脆弱到只因为老爸说一句“我上大学是他的骄傲”而眼里强忍住泪水。
看到父亲离去的背影,我那会才理解朱自清笔下的《背影》,朴素的文字,细腻的刻画,原来一切就是这么简单而沉重。
如今越长大越懂得,孩子不管到哪都是父母的牵挂,不是孩子长不大,而是父母放不下。送孩子上学,是父母的一份喜悦和骄傲,为何不成全?
03
曾经看到过一个公益广告,一个老母亲跋山涉水、日晒雨淋走路去找住在大城市里的女儿,历经千辛万苦找到了。晚上自己坚持下厨做饭,杀了自己从乡下带来的鸡,一心想给女儿和外孙女做好吃的。却遭到外孙女的嫌弃和厌恶,菜是甜的,鸡肉还带着鸡毛,洗碗打破碗。
女儿在一旁并没有说什么,大概理解成老母亲只是老了,手脚不麻利了。第一次来城市,不会用电饭锅,不会用电器也是情有可原。第二天老母亲就回乡下了。
直到有一次女儿回家看老母亲,才知道老母亲的眼睛已经看不到了。想起过去老母亲不是不会做饭,而是眼睛不好,误把糖当作盐,看不到鸡肉上还有鸡毛,看不清碗有没有放好。
明明眼睛不好却把所有的委屈往肚子里咽,明明家徒四壁却只字不提。
不是不想做好,而是自己尽力了还是被嫌弃了;不是不想告诉女儿,而是怕女儿为难;不是不想和女儿住一起,而是怕自己叨扰到女儿。
父母总想着把自己最好的都拿出来给孩子,却也最害怕自己跟不上孩子的脚步,最伤情莫过于怕自己再也不被需要了,最难受的不过是想孩子了却看不到。
04
父母宠爱孩子可以,可是请别溺爱。
送孩子上学,是一份爱的体现,是一份喜悦的分享,也是一个见证的时刻。
不难看到新生大包小包、大箱小箱的往学校搬,有种恨不得把家里的东西都搬过来的视觉感。也难免看到家人背着一包,手里摞两大袋。
看到这样的场景本最该被人羡慕妒忌,家人和和睦睦,有说有笑。可当你看到旁边的新生却两手空空,一脸傲然的样子,你还会羡慕吗?
朋友说过,宿舍住了一个公主。一来到宿舍看是六人间,一脸嫌弃,又破又旧,无奈也得住。父母给她擦好桌子、铺好床,自己却在一旁玩手机、打电话,不亦乐乎!
这样的例子,每年新生入学都会出现。新闻出现溺爱孩子的例子也不在少数。想起一高中生每周末都会把一周的脏衣服背回家给妈妈洗,自己从来不用做家务,只负责读书。貌似印证了那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这是高中压力太大的原因吗?还是读书连洗衣服的时间都节省了?
中国最不缺的就是把孩子放在心头、捧在手上的父母,宠爱和溺爱只在一字之差,父母懂得掌握分寸,才能给到孩子恰当好处的爱。
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中写道:我要求你用功读书,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想你将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身为一位父母,看到孩子过着有选择、从容不迫的生活,内心的喜悦和骄傲用多少语言都无法表达。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不仅需要当好一个给予者,还要做好一个引导者。
别让孩子理所当然的只知道索取却不知道来之不易,别让孩子腻歪在你们过度的宠爱之中却不懂得一丝感恩。
网友评论
大三看到同样的情景,觉得很庆幸,当初自己一个人来学校。
03是我看一次哭一次的视频,可怜天下父母心,愿所有人报以父母三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