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的信息获取,永远替代不了读书带来的灵魂壮游。书籍万千,我偏爱于经典长篇,这本近50万字的长篇小说,读起来十分有味,合上最后一页时,回顾着读完这本书给我留下了什么,好似清风拂面无迹可寻,又像石子打起的水漂,荡起层层波痕,久久不肯褪去。
“自由”一词具有丰富内涵及很强张力。书的封面写到“自由带给我们的,原来是幸福之外的一切……”刚开始读的时候我对书中描写的典型美国文化感到起腻,不明白这些和书名《自由》有何相关,但是正如作者说的:“对读者而言,这似乎是个独立的考验。”读完后,我百度了自由这词的解释:由自己作主,不受限制和约束;公民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其自己的意志活动有不受限制的权利;哲学上指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维基百科上有一行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对自由的定义:“自由即有权做一切无害于他人的任何事情”。但是这些真的不能表达读完这本书后我对于自由的理解,而这种理解我相信百个读者会有百种理解。所以不得不说,书名确实通俗而巧妙。
小说围绕美国一家的普通中产阶级家庭开展。鸟类保护主义者沃尔特(男主)、在爱里做着选择题的(女主)帕蒂、帅酷且有思想的歌手理查德(男主的朋友,女主的出轨者)、要自由的乔伊(儿子)、要自由的杰西卡(女儿)、一切围绕乔伊的康妮(儿媳)、迷恋沃尔特且同是鸟类保护者的拉里萨(男主的小三)等等等。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细腻的心里描写,清楚而细致地阐述出事情为何如此发展的原因及脉络。(以下这段引自豆瓣书评)书中有突出的三角关系,比如“理查德‘被帕蒂吸引的程度并不比沃尔特被他吸引的程度弱,而他被沃尔特吸引的程度又或许要强过帕蒂被沃尔特吸引的程度’,撇去帕蒂,沃尔特与理查德堪比伯牙子期的知音之情自不待言,但他们之间那种微妙到无法言说的竞争更让人难以释怀。他们在很多事情上的共谋令帕蒂和其他女性心生嫉恨,但彼此各有胜负的人生又使他们备尝‘自己输给那个他因为太爱而不忍心去痛揍一顿的兄弟时那种备受折磨的感觉’,而一旦“胜过”对方,便可让他们中的任何一个尝到某种甜蜜的罪恶感。”
其实书中很多细节都完整描绘了美国的社会现状以及问题,由于文化背景不一样,不能完全理解小说中人物的思维方式及动因。但这并不影响读这本书的兴致。书中有很多深刻的思考及对生活有所启示的东西,精神上的物质上的包括最原始的本能。总想读完在心里留点什么,所以就不断回忆书中的某些细节,我觉得,无论是帕蒂、沃尔特还是乔伊,所有人都在强调着自己想要的自由,可是真的得到了所谓的“自由”,他们又在不断的迷失,最终他们都忘记了自己究竟是在追求什么。好似他们总在把自己的生活搞糟然后再费力去恢复常态。理查德卡茨对帕蒂的性吸引,使帕蒂突破自我克制做了背叛沃尔特的事情,自己也陷入抑郁的境地,在最初的最初,帕蒂完全有机会在沃尔特及理查德这两位好朋友之间选择后者的,但是她心里明确的意识到,她想要的生活只有沃尔特才能完全配合,所以她逃离和理查德的旅程奔向沃尔特,在幸福中沉浸十几年后,抑郁的来袭,心里压抑的情感,使看似美好的夫妻生活走向破裂。而沃尔特也借机转向了爱慕自己的年轻的拉里萨,拉里萨给他的是帕蒂空置已久的尊重与爱慕,可是沃尔特也清楚的知道,他由始至终爱的都是帕蒂,爱那个没有抑郁的帕蒂,如果不是在与拉里萨热恋未褪时拉里萨意外身亡,相信他们之间也会爱了、散了,就是因为拉里萨的离世才使她在沃尔特心中拥有一种独特的地位,而结局也是很好的验证,沃尔特伯格轮德家湖边的房子改为一处自然保护区,大门上方的陶瓷标牌上有拉里萨的照片,这是他们共同的梦想,而这也是使他心里愧疚感得以减轻的小举措,然后他应该会和帕蒂携手到老吧,在经历了一场场人生的闹剧后,还能够归于平静,无疑也是种幸福。
乔伊无疑是个聪明的孩子,在追寻自由的过程中迷失并尝到苦涩味道后,他很好的掌握了自己的人生,与康妮平和稳定。理查德回归他的音乐中,结局是happy ending。总之:人生百态,知足就好。
一点点书摘:
1、帕蒂可以清楚地辨识出这种感觉:抑郁(时间似乎没有尽头,却又令人伤感地飞逝;每一秒都满满当当,每个小时却又空无一物)
2、“善用汝之自由”
3、把目光放远了看,你会发现,一定要拥有自己的IPod,正是这个想法本身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了。
4、理查德卡茨对抑郁的理解是:抑郁是一种对无休止的痛苦和艰难的成功适应。悲观主义,无用和缺少权利的感觉,无法从快乐中获得满足的无助,关于世界整体糟糕透顶的痛苦认识。
网友评论